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清盤加速。統計顯示,截至11月27日,今年以來已有577只基金清盤(A/B/C類分開統計,下同),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以往19年里246只清盤公募基金總數的2倍。
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成為清盤基金的“重災區”。數據顯示,市場上目前仍有1003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未來還將有更多基金選擇清盤。業內人士表示,基金清盤并不是壞事,基金清盤就是基金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總體來看,清盤有利于行業發展,未來基金清盤會呈常態化。
基金清盤倍增
2014年,匯添富基金旗下匯添富28天理財成為業內首只主動清盤的基金,這也拉開了公募基金行業主動清盤的序幕。Wind統計顯示,2014年共有6只基金清盤,2015年和2016年清盤的基金數量分別是55只和35只。2017年,公募基金清盤加速,全年清盤的基金數量達到150只,超過前幾年清盤基金數量的總和。
進入2018年后,公募基金清盤加速的趨勢還在延續,截至11月27日,已有577只基金清盤,這一數據已經超過公募基金行業過去19年里246只清盤基金數量的兩倍。
在今年清盤的基金中,混合型基金數量最多,達到320只,占比超過一半;其次是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達到192只;股票型基金、貨幣基金、QDII基金、另類投資基金的清盤數量分別為44只、15只、5只和1只。
華寶證券表示,今年以來基金清盤集體爆發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市場遇冷,基金產品收益率較低而導致贖回量增加,規模縮水至清盤線;第二,由于監管趨嚴,委外資金撤離,迫使大量因委外而生的基金清盤。
迷你基金持續增加
規模不足成為不少清盤基金的共同點。記者統計發現,11月清盤的40只基金中,僅有7只基金資產凈值超過5000萬元,33只清盤基金資產凈值均不足5000萬元。
根據相關規定,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200人,則基金管理人在經批準后有權宣布該基金終止。去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優化迷你基金相關監管安排的通知》也提到,若迷你基金數量較多或者超期未募基金超過一定比例,則將影響公司后續產品申報。因此,一些基金公司選擇清盤迷你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市場上仍有1003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其中219只基金規模甚至不足1000萬元,未來或還將有更多迷你基金選擇清盤。
記者也注意到,保本基金則是規模較大基金清盤的一個重要原因。去年下發《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相關類型基金到期后應調整基金名稱、轉換保本保障方式,不符合要求的則應轉為其他類型基金或予以清算。Wind統計顯示,今年清盤時規模超過5億份的基金共有6只,其中有3只為保本基金。
基金清盤將常態化
基金清盤已經從行業內談之色變逐漸變得可以接受。“以前會覺得基金清盤是一件非常不能接受的事,公司會盡最大努力保住一只基金,但現在隨著行業內清盤基金數量的增加,大家也逐漸接受了。”華南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清盤是壞事嗎?不一定。”德邦基金FOF負責人王群航認為,每一只基金的清盤,都會讓相關的基金公司痛定思痛,做好總結,一方面要杜絕原先的錯誤;另一方面,清理負擔,集中精力做好未來的工作。因此,總體來看,清盤是有利于行業發展的。
盈米基金分析師陳思賢也表示,基金清盤加速的情況,其實正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占用市場資源但又不能得到投資者認同的基金,確實應該盡快調整或者終止,這樣才有利于行業中資源運用效率的提升。”
陳思賢認為,基金清盤有很多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是隨著基金發行注冊制的實行,基金發行變得容易,基金公司不用費力堅守那些表現不佳、規模不達標的產品。尤其是大量的同質化產品被發行出來,優勝劣汰,分化嚴重就很正常,以后基金清盤會更加常態化。
此外,眾祿基金資產配置研究院表示,私募基金清盤數量也呈增加態勢,今年前三季度,有4322只私募產品被清盤。“行業也應該思考清盤線的設立對于私募基金是否合理。清盤線能夠保護期初投資者,卻不能保護后來‘上車’的投資者,因為當基金凈值已經升高許多之后,即使發生較大規模的回撤,基金凈值依然不會達到清盤線,但投資者的損失卻是實實在在的。”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