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到深圳時,這座城市年輕、開放的氣息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憶起將近20年前第一次踏足深圳這塊土地的往事,博時基金副總經理王德英依然感慨萬分。
2000年,王德英放棄事業部總工程師的職位,從清華紫光轉到博時基金,擔任技術管理工作,隨后在2007年升任博時公司副總經理,一直任職至今。作為陪伴公司20年之久的元老,王德英見證了博時基金從小到大走來的點點滴滴,同時,作為指數量化與IT業務條線的負責人,王德英更是直接推動了公司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創新。
就在王德英入職不久后的2001年,博時基金利用十一長假的機會,離開成立地北京搬來深圳。包括王德英在內,公司許多第一次來到深圳的員工,對于映入眼簾的所有景象都感到無比新鮮。“基金公司是一個充分市場化的機構,在每一個市場環境里最終拼的是每個公司的管理能力,包括投資管理能力,市場銷售能力等等,因此按市場化機制來發展業務對公司至關重要。在這點上,深圳十分適合現代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王德英表示。
時光飛逝,2018年,博時基金正式搬進基金大廈,坐在首座由基金公司獨立出資建造的大廈中,王德英興奮不已。“這個也體現了深圳對總部經濟,特別是對金融投資機構的一個支持,放眼國內整個基金行業,這更是對我們進一步的激勵。”
剛剛過去不久的2020年7月13日,博時基金迎來了自己22歲的生日。近五年內,在公司迅猛的發展下,博時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已實現從千億級向萬億級邁進。截至2020年6月30日,管理資產總規模逾12150億元人民幣,剔除貨幣基金與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后,博時基金公募資產管理總規模逾3882億元人民幣,累計分紅逾1296億元人民幣。目前,博時基金服務客戶總數已超過1.1億人。(數據來源:博時基金二季報)
“在一流的辦公環境下,企業水平自然也要做到一流吧。”王德英半開玩笑地說。
濃墨重彩憶往昔崢嶸
談及深圳,王德英就像打開了話閘子,不斷回想起一路走來的感想和經歷。在他的記憶中,基金大廈的建成始末,占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廈開建之初,就體現了深圳很現代化,很前沿的一種理念。在設計上,我們采取了國際招標,并選取國際上一流的設計師來進行負責,目的就是為了體現深圳作為國際一流城市的水平,以及公司成為一線金融機構的愿景。”王德英表示。“在設計先進的同時,大廈內部還有包括食堂、健身房等常用設施,體現了深圳年輕,具有人文關懷的特點。”
據他介紹,大廈起初的計劃高度為160米,在公司的要求下,深圳政府果斷同意增加至200米。在王德英看來,這也體現了深圳務實,為企業著想的態度。“深圳政府是支持服務型的政府。包括金融局,市政府、區政府在內,都非常支持我們的發展。有什么事找到他們,都能得到積極地幫助。只要能提高企業水平,帶動深圳發展,大部分要求政府都會支持。這就是深圳一大特點,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的政策環境非常好。”
在這樣一塊土地上度過的20個年頭中,博時基金不斷發展壯大。問及公司做大做強的關鍵時點,王德英再次沉浸在往事之中。
“我們的發展也體現了中國基金行業的發展歷程。起步階段時,大家都在做一些封閉式基金,2002年公司推出第一只開放式基金。直到2007年,博時迎來了第一次大的提升。”王德英表示,“當年大牛市的出現,讓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在一年內從600多億漲到了2000多億,通過抓住那次機會,博時的資產管理規模上了一個不小的臺階。這也同時體現了中國基金行業初期發展跳躍性的特征。”
社保和養老金業務也是基金公司的一塊核心業務。“放眼全國,博時基金的社保和養老金管理規模一直處于行業前列,這也體現了公司在投研方面的優勢。”王德英自豪地說道。
“基金行業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是2013年以來的貨幣基金,我們也抓住了這次機會。博時是除了天弘之外,第二批最早上線余額寶的基金公司,這對公司規模的發展也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最近幾年,博時緊緊圍繞客戶需求,一手抓業務創新,一手抓內部管理,公司又一次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隨著經濟環境和監管政策的改變,資管行業的客戶需求、投資方式和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博時基金對資管行業的深刻變化和歷史機遇也有著自己的認識。第一即是資管新規逐步落地,理財資金加速轉型;第二為投資者結構逐步機構化,價值投資逐漸成為主流;第三則是資管行業競爭加劇,市場份額加速向頭部機構集中。
在市場競爭中,除去國內公司的角逐,國外頂尖的資管機構同樣在緊盯中國這塊不斷開放的“肥肉”。對此,王德英認為,最關鍵還是要抓好自身能力建設。“包括針對中國市場的投研能力、線下以及互聯網銷售能力等,此外,公司機制的建設也十分重要。目前國外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機制,但國內也在不斷發展。同時,通過改善人才激勵,能讓優秀的員工能在公司長期任職,不斷成長。”
實際上,就在7月中旬,證監會相關部門發布文件稱,為提升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核心競爭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證監會相關部門向各派出機構發布通知,鼓勵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做好組織管理創新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創新:一是鼓勵有條件的行業機構實施市場化并購重組,并探索更為靈活的母子公司發展定位和業務范圍、實現母子公司協同發展;二就是鼓勵員工持股或者股權激勵計劃。
“目前的深圳金融業中,相比銀行、證券、保險這幾大領域,基金算是相對年輕的行業,不像銀行,已經步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王德英指出,“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目前依然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穩定的階段。”
“但這也意味著,未來還有許多發展空間,不是嗎?”王德英反問道。
科技創新擁抱資管未來
對于主管IT業務的王德英來說,創新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話題。在他看來,基金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管理模式、金融科技的變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換句話說,也就是用科技創新去擁抱資管未來。
“對客戶來說,他們感受到的可能是產品的創新,例如一些新的投資范圍,我們接下來計劃開發一些商品ETF產品,另外最近比較熱的公募REITs,我們也在積極參與開發,這都是新的投資范圍。”王德英指出,“從投資者角度感受到的是產品端的創新,而繼續深入來看的話,想要把上面的產品做好,根本上還是對管理能力、管理模式、或投研模式的創新有所要求。”
因為不同基金經理有著不同的投資風格和專長,投資策略的細分創新十分重要。市場有時是價值風格占優,有時是成長風格占優,對此,博時基金通過學習國外的做法,將投資團隊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適應不同的市場特點,來發揮基金經理的優勢。此外,為滿足客戶不同的差異化需求,公司也要對投資策略進行進一步細分。
“此外,博時基金近幾年也在嘗試投研一體化的創新。通過把投研打通,按照產業方向成立相關小組,把基金經理和研究員放在一起,大家集中投研的力量,在特定產業發展上加大布局及研究力度,避免因為部門之間的隔離造成生產力不能充分發揮的問題。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管理模式的創新。”王德英表示。
王德英進一步介紹,金融科技對公司業務所起的作用包括三個層次,最基礎的第一層是對業務起到的運營保障作用。再往上一層則是能對業務帶來優化和提升的作用,而第三層則是在某些領域,或某些階段可以起到引領者的作用,比如說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技術創造出一些新的模式。
具體來看,首先便是在智能投研上帶來的變革。比如說提高研報的自動處理能力。此外,通過機器人工智能,公司可以嘗試挖掘一些新的投資策略以及量化因子來提升業績,還包括發現部分市場事件與上市公司股價之間的關系等等。
第二個方面則是智能投顧。投顧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投資的收益風險比,降低收益的波動性。它是投資風險的二次分散,第一級分散屬于股票到基金,二級分散就是基金的組合。
“如果你的投資風格還是偏短期,追漲殺跌,想進一步提高賺錢的概率,那就用基金做組合,相當于‘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的同時,‘籃子也不要放在同一輛車上’。”王德英笑著比喻,“為此,IT可以通過模型做出資產配置,刻畫投資者風險偏好,為投資者提供風險收益特征相匹配的組合。”
第三個則是智能風控,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風險控制,包括債券、股票的風險等等。利用爬蟲分析技術以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各類新聞、公告的抓取和分析,這是所謂的智能輿情分析。此外還有智能財務分析,即通過智能數據分析,發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造假,包括財務數據的隱瞞,以及潛在的風險。
據悉,博時基金已經在大數據基金、互聯網貨幣基金和互聯網黃金產品等業務上有所突破,目前博時還成立了金融科技中心,負責公司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和項目方面的研發和研究成果的業務轉化,大力推進智能投研、智能投顧、智能風控和智能服務等項目。
展望未來,博時基金將圍繞建設一流資管企業的目標,全面提升各種能力,特別是投研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將長遠戰略定力和當下核心競爭能力建設相結合,力爭長期、穩定、持續地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受益于深圳的土壤,我們希望自己能有一些深圳公司的標簽和特色,不僅僅是中國的博時,我們同樣也是深圳的博時,一個立足于‘創新之城’的博時。”王德英在最后笑稱。
(CIS)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