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央行表態貨幣政策工具箱可以開得再大一點,寬貨幣信號空前強烈,但1月19日的A股并未出現預期中的“大漲”,反而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成長風格領跌市場,醫藥板塊也受集采力度超預期影響,全線下挫。
上證指數當天下跌0.33%,深證成指下跌1.28%,滬深300指數下跌0.68%,創業板指數下跌2.17%。證券時報記者采訪多家公募基金,對開年市場的下跌行情進行解讀。機構投資者認為,2022年大勢仍是以震蕩為主,上半年宏觀層面流動性環境或將優于下半年,預計一季度最為寬松。
多家基金依舊
看好新能源和軍工
華夏基金表示,維持年度策略觀點,預計2022年大勢仍將以震蕩為主。近一個多月的市場結構更多體現出了反轉投資特征,當下較為混沌的反轉投資的格局只是暫時的。目前是2022全年成長景氣方向的配置窗口,應該加大配置力度,看好新能源、軍工、計算機等。與此同時,考慮到景氣結構-估值秩序的拐點需要到第二季度,當下仍可篩選一些潛在的反轉方向,基于前一年不大幅下滑,當年增速100%以上的篩選標準,看好農業中的養殖、飼料作為反轉資產配置。
博時基金認為,近期市場波動較大,美股大跌加劇市場避險情緒,1月19日創業板大幅回調,新能源等前期熱門賽道的下跌加劇了創業板下行。開年以來,A股指數層面呈現調整態勢,主要是由于市場對今年的經濟預期較弱、央行開年回收流動性疊加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前導致的。在房地產、出口以及疫情多重因素影響下,2022年中國經濟確實面臨較大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各項政策持續發力,助力穩增長。央行宣布降息以及最新表態顯示,貨幣政策將維持寬松。
在此背景下,A股后續并無系統性風險,大概率維持震蕩走勢,仍存在結構性機會,行業景氣度高的板塊中長期仍具有不錯的投資價值,如新能源車產業鏈、光伏等。
上投摩根表示,19日軍工、電力設備跌幅較大,顯示相關板塊調整或仍在持續,但無論是從基本面,還是行業的長期邏輯來看,我國追求“碳中和”與“百年強軍”的長期目標并沒有改變,近期的持續調整使得相關行業估值更具有性價比,仍是可持續關注的方向。
穩增長發力
基建地產或是主旋律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婧表示,內外利好利空對峙,19日并沒有出現大家期待的大漲,市場反而幾乎全線下挫。穩增長相關的新舊基建、金融地產、TMT板塊收紅,顯示市場主線仍在穩增長一邊。
“開年大跌時,我們就一再強調,外部的宏觀沖擊沒有結束,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壓制高估值板塊的表現,景氣賽道估值難以回到高位,春季躁動行情主線在元宇宙、疫情受損、低估值穩增長一邊。在國內政策偏向穩增長、寬貨幣的目的在于寬信用的背景下,短期看,穩經濟的方向更受益于政策,數字經濟、基建地產仍是這段時間的主旋律,而且這些板塊的估值在過去三年結構牛市中并沒有抬升,反而在壓縮。去年市場分化格局正在收斂,而風格的再平衡仍會保持一段時間。”王婧說。
國泰基金認為,地產的問題應該辯證看待,過去半年出現的地產端大幅負增長的狀態是不可持續的,去年12月以來地產端拿地增速進一步下滑,意味著房地產整個行業進一步縮表。雖然地產行業的頂峰已經過去,但是在穩增長的背景下,地產行業出現持續大幅縮表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政策端后續預計整體圍繞地產展開。在板塊上,重點關注地產產業鏈、可選消費。
新能源板塊去年12月中旬以來迎來調整,一方面是穩增長力度增加導致其他板塊盈利預期出現改善,另一方面是交易相對擁擠、預期較高,但作為高景氣板塊而言,政策對于新能源的支持鼓勵并未發生變化,需求端高增長將持續帶來板塊景氣,中期維度來看下跌反而帶來買入機會,重點關注綠電、組件、新型電力系統、鋰、電池等。
諾德基金研究員楊雅荃認為,穩增長相關的地產鏈與基建鏈基本面邊際有望改善,疊加這些板塊由于之前景氣度相對較低,股價估值已經處于歷史上相對較低位置,目前時點值得重點關注與配置。
“具體到細分行業,有以下幾個行業值得關注。傳統基建行業中,特別是符合目前大方向的能源建設、運營,或是適合做REITs的優質項目資產較多的公司,其成長性較優。地產開發板塊,經營效率較高、拿地精準、歷史上沒有因不規范經營造成財務困境的企業有市占率進一步提升可能,房屋代建板塊值得關注與重視。后周期板塊中,市場格局較分散的龍頭成長性較優,有望在行業洗牌中快速提升份額,受益原材料成本下行較多的行業及公司業績也有望超預期。”楊雅荃稱。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