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年3月15日,公募基金行業共同關注投資者保護已經逐漸成為行業慣例。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多次強調,投資者保護工作涉及上億投資者,聯系著千萬家庭,關系到眾多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高,使命責任重大。基金行業始終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作為重中之重,以提高投資者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為目標,不斷探索提升服務投資者水平,讓投資者能夠通過參與投資基金分享收益成果。
值此2022年3·15之際,《證券日報》記者采訪到易方達、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博時基金等頭部基金公司,為持有人送去一封“投資者保護”的信。
本報記者 王思文
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理性面對市場漲跌
從長期的視角來看,投資的最終收益來自于經歷時間沉淀的企業內在價值增長,并不由短期市場波動決定。但市場短期漲跌難以預測,在追求長期收益的路上,我們經常要承受下跌的痛苦。以美國股市為例,從1928年到2021年,標普500指數實現了268倍收益,但其中40%的月份都是虧損的;歷史上標普500指數曾多次發生過超過20%的下跌,但最終扭虧為盈。這些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不妨理性看待市場漲跌。
遭遇市場下跌時,面對賬面虧損,我們都承受著不小的心理壓力。此時可以想一想,當前持有產品的類型、風格,是否與自己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風險偏好、財務狀況等情況相匹配。假如我們選擇的是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仍然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與能力,家庭資產配置也比較均衡,那么風物長宜放眼量,不妨嘗試與波動共舞。畢竟,從長期過往業績來看,即使有些產品取得了十倍以上的收益,也并不是每年都是賺錢的。
我們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保持樂觀,中國權益資產中長期震蕩上行趨勢不變。投資,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需要掌控好自己的節奏和速度,在充分認知自身風險偏好、了解所購買產品的基礎上,做出理性抉擇。
南方基金投資者教育基地:
理性認識市場投資量力而行
從長期角度來看,股價到底反應的是什么?股價=盈利×估值。估值受資產自身的周期位置(經濟周期、市場情緒)影響,是不可控的,但根據規律:長期來看,估值會相互抵消并最終反映公司基本面水平。市場整體估值貴了最后會回歸,估值低了最后也會高。
目前市場情緒到了一定低點,估值顯著下降,盤面開啟了“護眼模式”。雖然估值難以預測,但是找到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卻是公募基金公司的“看家本領”。如果在估值較低的時候入場,并且投資在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上,那么根據上述公式(股價=盈利×估值),等到估值回歸正常,或者到估值高位,股價就可能出現“戴維斯雙擊”效應,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投資者就可能收獲高額回報,所以,我們往往說機會是跌出來的。
雖然市場時常有波動,但不可否認:中國股市仍存在收益可觀的投資機會。
我們認為,投資要靠心法。如果心法修煉得不夠,那就不妨借助定投工具的幫助。當市場波動,我們的心態上下起伏時,可以使用定投的幫助,進行逆向投資,轉波動為投資機會,不斷拉低成本。堅持定投,淡化情緒,無視波動,等待反彈。
博時基金知識管理中心:
投資需要掌握知識
投資是一件逆人性的事情,需要知識與紀律幫助我們去做那些正確的動作。今年以來,A股劇烈震蕩,公司一直都有和投資者做溝通,而不僅僅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
我們認為,首先,如果現在的浮虧已在自身承受范圍外,甚至徹夜難眠,這說明持有的產品和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匹配的。那么,不妨換產品,將風險降至風險承受能力之內,這也就是適用性原則。
其次,如果沒有這種現象,說明產品本身適合這個人的風險偏好,此時應該問自己,是否還相信這個基金經理,因為買主動型產品歸根結底是買基金經理。
素昧平生,托以千金。投資者應該充分了解基金經理的情況,如果產品在購買近期變更了基金經理那需要重新判斷是否還要持有;如果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優秀,那需要知道他的投資策略、擅長的方向,只要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且基金經理言行合一,那就應該堅定持有。同時,當浮虧20%的時候應該以定投的方式補倉,這樣可以在相對低的點位拉低持有人的成本。
最后,慎重選擇行業主題基金。行業主題基金波動大、風險大,很挑戰個人的擇時能力,選擇這類產品對投資者的要求非常高。買基金和買股票其實應該是兩種心態,買基金是即使浮虧,但不影響日常生活,現在太多投資者把基金當股票炒,心態可能就會崩掉。
投資者在投資時,如何才能確保收益?
我們建議,投資之前需要問自己“靈魂四問”,即“我到底可以用于投資的錢有多少?”,而不僅僅是“我有多少錢”,其次是“我能投資多久?”,第三問是“我能承受的最大虧損是多少?”,第四問是“什么時候止盈?”這才是保證投資盈利的根本,也是最難的一點,因為人性是貪婪的。
查理·芒格曾說,想要得到一件東西,最穩妥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芒格所說的“配得上”,指的就是認知,不然,就算中了一千萬彩票,還沒過一年,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了,無法變成富人。資本市場是最標準的知識變現渠道,這也是“基金賺錢但基民不賺錢”的原因之一。投資是反人性的,需要借助定投這種有紀律性的方法進行,而不能靠感覺做決定。
匯添富基金經理胡昕煒:
如果擔心短期波動可設定投資目標分批買入
“現在是不是進場的好時機?”“市場是不是見底了?”“還能不能再加倉?”這些問題所有人都關心,包括我自己。短期市場波動劇烈,海外局勢的變化、海外股市的表現也會進一步影響市場風險偏好,所以很難去預測一兩天的、短期的走勢。
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是,盡管市場從去年到現在出現了大幅調整,但整個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變化,許多行業也處在正常發展的軌道上。可以預見的是,調整之后,很多公司估值可能更加的便宜,未來市值增長的空間或將更大。
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擔心短期的波動,可以設定好投資的目標,分批買入。
從我的角度而言,過去一年,尤其是今年以來市場的回調、基金的回撤令人焦慮,但投資者的支持與理解也讓我非常感動和感激。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局面不會改變,市場在調整的同時,也意味著投資空間在變大,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堅定信心、保持耐心,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
華夏基金基金經理李彥:
做投資心態要平和,以中期思維作為底層判斷
在投資中,時間是一個慢的變量,一般不會像大家想的那樣波動那么快、變化那么快,如果天天想著暴富,或者想每天都能上漲,每天漲五六個點最好不過,這種想法反而很危險,因為這可能是痛苦的開端,接下來可能會面臨痛苦的深淵。
在做投資時,心態要平和,要以一個中期的思維去思考家庭資產配置應該進行什么樣的配置比例,以及你所追求的收益率的目標,逐步形成一個健康的、良性的投資想法。
基金經理的投資框架也應該以中期思考作為底層判斷,即使對短期事件有一定的想法,但是短期內的影響變量太多了,核心驅動因素也不明確,所以可以有想法,但是要把這些想法經過反復論證,特別是真正進入到操作過程中,需要進行深度的分析和持續的論證。我的核心思想是以年度為單位,而不是以日度或周度、月度為單位去重點投資一些行業,因為基本面的演變和發展不可能一天、一兩周或一個月就反映到了股價里面,所以我們在投資時考量的維度都是年度。如果我的核心判斷框架和思考邏輯沒有變化,我的投資是不太會去進行大幅的調整。
從我的角度來看,從2021年到2030年這十年間是整個資本市場的黃金發展期,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增速依然較快,另一方面是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家庭資產配置逐步向權益資產遷移,當然房住不炒不是說大家就完全不配置房子了,而是說這也是一個慢變量,就像人口的結構變化一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增配權益資產是未來的大趨勢。
市場回調到當前位置,從2022年全年來看,其實已經進入了相對來說風險和收益比較合適的區間,在這個時候大家千萬不要恐慌,心態恐慌就很容易追漲殺跌,容易兜在底部。當然這只是概率上的判斷,沒有任何人能夠說它就是絕對性的,投資這件事本身還是很專業的、需要持續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建議大家還是選擇一位你比較相信的基金經理,持續堅守才有機會獲得更高的勝率。
嘉實基金:
要根據風險偏好匹配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很多時候市場的下跌是非理性的。回顧2015年以來平均最大回撤為20%-30%。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匹配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很少有人能長期準確地判斷出股市短期的漲跌,大多數人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跌到相對底部,以相對更低的籌碼采取定投的方式分筆買入,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是個可行的方法。
其實,當市場在調整的時候,總是會出現很多非理性的聲音或情緒,例如2018年,市場也出現過非理性的聲音。但現在回頭去看,這些市場調整與波動,尤其是因為偶發因素而造成的調整與波動,只是長期向好路上的波折而已。我們相信,這種狀態并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對其中優質的公司還是很有信心。
總體而言,我們持續看好中國市場的長期魅力,看好A股的長期投資機會。時代賦予的機遇是偉大的,但暗含的投資機會是結構性的,這需要聚焦,也需要專業的力量。
(編輯 喬川川)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