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隨著公募行業大發展,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形成了較強的市場號召力,這一現象在主動股混產品中尤為突出。數據顯示,部分基金經理個人的管理規模占公司同類產品總規模的比例較高,在部分中型公募基金公司,這一比例甚至突破了50%。
然而,當“星光”過度集中在某位基金經理身上,雖然有助于公司品牌的塑造,但在市場風格轉換、產品業績波動時,公司的聲譽卻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此外,關鍵個人的離職也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震動。目前,已有不少基金公司意識到了這些問題,通過突出機構品牌,均衡宣發資源,安排聯合管理等方式實現“平分秋色”,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部分基金經理
一人撐起“半壁江山”
與其他類型的公募產品相比,主動股混基金的“明星效應”十分明顯,最近幾年產生了一批頗具認知度和號召力的知名基金經理。
觀察基金季報最新披露的規模情況,可以看到,部分知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個人的在管規模占公司主動股混產品整體規模的比例較高。就主動股混基金規模超過200億元的中型公募機構而言,一些知名個人的在管產品規模占比超過了50%。
知名個人在管產品規模占比較高有哪些原因?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高云鵬認為,知名基金經理都是在市場上頗有號召力的,以號召力帶動規模。而要形成個人號召力,階段性拔尖的業績是必備的。高云鵬表示,多數情況下,這意味著基金經理本人的能力圈要與市場風格相契合。“不少知名基金經理都有較明顯的賽道風格,在2019-2021年A股市場整體表現亮眼的大背景下,基金經理風格與賽道行情相吻合(如新能源、消費、醫藥、周期等)。踩準了加速的賽道,跑出了漂亮的凈值曲線,再加上宣發和渠道的助力,很容易做大規模。”
不過,另一位業內人士則提醒記者,部分基金經理在管規模占比較高,可能是因為聯合掛名。“比如華南某公募正在推廣合作管理的模式,他家的一位基金經理掛名了好幾只產品。從數據上看,這位基金經理個人在管規模會比較大。”
個人魅力
也是“吸粉”利器
此外,他也提到了基金經理的性格對其在管規模的影響,并特別強調了廣大網友的力量。“名單中有個別基金經理的走紅是網友行為。當然,這也是因為基金經理本人比較‘吸粉’??傮w來說,基民對基金經理的反向影響在增加。”
上海一位中型公募的市場部人士則表示,機構的宣發資源是有限的,會根據基金經理的階段性業績表現適時加推資源。審時度勢的宣發對基金經理“出圈”有不小的加成,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金經理之間知名度差距較大的現狀。
“有段時間,我司一位基金經理旗下某只產品的業績是全市場偏股混合型基金中的第一名,當時他擅長的賽道正好也非?;?,我們就集中力量去宣傳他。感覺是借著一股東風去做品宣,很輕松,效果也非常好。”她告訴記者,“其實同一時期公司也有其他基金經理業績不錯,但是沒有拿到類似第一名這樣的好成績,宣發沒那么好做,公司也就沒有給很多資源。”
與此同時,她也提到了基金經理的個人特質對規模的影響。“這一行有上千位基金經理,基本功扎實、業績出色的人很多,所以性格也很重要。”她特別列舉了滬上一位很出圈的基金經理,稱其天生就有當KOL(關鍵意見領袖)的特質,“像他這樣的性格,對公司資源的轉化率就特別高,規模容易做上去。從我們的視角出發,肯定會把盡可能多的資源給到他,時間長了,他的規模占比可能會再提升。”
她在日常工作中和公司的絕大多數基金經理都有接觸,她告訴記者,很多基金經理其實不太習慣和媒體打交道。“誠然,品宣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基金經理的本職工作是投研。但在實際操作中,過于內向沉默的性格,會給宣傳帶來不小的難度,時間長了,公司的資源投入就會減少,進而削弱規模。”
中型公募
明星效應更明顯
高云鵬告訴記者,相比之下,受限于人才和資源的現狀,中型公募更需要集中火力先培養一位知名的個人,以此來提升公司品牌的認知度,進而為公司的其他基金經理爭取更多資源,最終形成一個基金經理矩陣。“不難看出,中型公募的基金經理個人標簽會更加明顯一些。”
高云鵬認為,大型基金公司在打造基金經理IP方面有天然優勢,因為經費足,對人才的吸引力強,內部培訓機制也更完善,因此人才儲備充沛。
“打造個人IP是一個概率事件,也需要很多資源投入,而且邊際成本是遞減的。比如一家公募搞定了一家渠道,那基金經理們就可以共享渠道資源。頭部機構互相成就,大型公募總有那么幾個能跑出來的人,區別只在于具體會是誰。”她告訴記者。
上述中型公募的市場部人士表示,公募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打造知名基金經理的策略在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立刻就有很多公募進行了模仿。“一個新策略如果被證明有效,就會迅速卷起來,后來者想要居上就比較難了。中型公募能培養一位知名基金經理就屬于成功了。”
有好處也有隱憂
在上述中型公募的市場部人士看來,明星基金經理是一個非常好的品牌策略。“就像拍電視劇,你起用了明星,收視率會更有保障。”她坦言,“但是規模上去以后,對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投資的限制也會更多。業績回撤帶來的負面評論,給基金經理本人和公司造成的壓力是很大的。”
她直言,中型公募在打造明星基金經理時的心態有些微妙。一方面,想要打開市場,就需要打造至少一位知名基金經理,幫助提升公司的管理規模。但另一方面,中型公募也會有不安全感。如果公司的業績較多地依賴某些個人,一旦其業績回撤,對公司聲譽的影響就會很大。不僅如此,由于資管行業的機會眾多,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也令中型公募感到焦慮。
“實際上,也有基金經理是因為接管了已離職同事的產品,導致在管規模占比提升。”高云鵬提到,在她看來,當一位“重量級”基金經理出現變動,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贖回或者后續團隊青黃不接等問題,進一步影響產品的運營。
上述另一位從業人員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告訴記者,在一些大型公募,管理規模超百億的基金經理有不少,但總的來說規模都比較平均,沒有特別突出的個人;在另一些大型公募,管理規模超百億的基金經理其實不多,但少數幾位“大咖”的管理規模接近千億。“顯然,后者在人才的穩定性上比前者風險更大一些。”
不過,他也表示,現在不少公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并且在積極糾正這個現象,監管出臺了相關規定來規范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機構在做品宣時盡量從平臺的角度出發,在基金經理的宣傳上用力均勻,突出團隊作戰、聯合管理的概念。”在他看來,無論是從機構自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行業生態的角度,這都是更為健康的做法。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