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Wind統計顯示,截至7月7日,按照基金成立日計算,年內新成立基金數量為721只,發行份額達到6886.9億份,平均每只產品發行9.55億份。按照分類來看,固收類產品占比最高,同期發行了4449.31億份,占比高達64.61%。
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由于年內A股市場波動加大,新基金發行亦受影響,較同期并未表現出更好的成績,尤其是在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重回26萬億元背景下,新基金發行助力有限。不過,從分類來看,新發基金中也呈現出新特征,例如“固收+”產品獲得了相對青睞,這緣于當下該類產品在力控波動和對抗通脹時表現出的韌性。
股票型基金
年內新發份額僅占6.32%
Wind數據顯示,在年內新發基金近6900億份額中,固收類產品新發份額為4449.31億份,占比高達64.61%,成為貢獻度最高的產品;另外,混合型基金新發份額也達到1674.12億份,占比為24.31%。而以往最受青睞的股票型基金,在年內新發份額占比中卻下降最大,僅為434.96億份,占比為6.32%。
北京某公募基金經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由于年內A股市場波動較大,投資機會并不明顯,新發基金的數量和規模有所下降,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表現更為明顯,但基于下半年的市場預期,新發基金或有好轉局面。
數據顯示,除了上述兩類基金外,包括QDII、REITs和FOF在內的其他基金,在年內新發占比中同樣略偏低,例如FOF基金年內僅發行了262.87億份,占比為3.82%;另類投資基金也僅發行12.85億份。
中信保誠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A股在二季度“出現深坑”形成盈利底,預計在“穩增長”政策加碼下會逐季改善。結構上,市場的風格可能逐步由“穩增長”方向向疫情后修復的消費、高景氣的科技成長切換,結構性機會依然較多。接下來,需要更加關注中報期業績的確定性,板塊方面可關注新能源和疫情后復蘇方向明確的,屆時新發基金局面或有改善。
對于市場的投資機會把握,中信保誠基金經理孫浩中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期整體市場仍處于較好的宏觀環境中,賺錢效應開始顯現,預計結構性機會仍然較多,不過,主流板塊的個股估值都不便宜,尋找具備吸引力的板塊變得較為困難。目前需關注下半年和明年確定性較高的板塊,同時需對產業新技術保持關注。
“固收+”新發產品
年內表現相對偏好
記者發現,雖然混合類產品在年內新發份額中占比并不高,但在該類基金中再度細分,“固收+”產品表現則相對偏好。數據顯示,“固收+”產品(偏股債、混合債券二級)年內新成立103只,合計發行份額766.85億份,在混合型產品新發份額中占比高達45.8%。
興證全球基金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下,“固收+”產品在力控波動時表現出一定韌性,同時對于抗通脹壓力也偏強。“固收+”策略以債券投資為主要配置,又通過“+”一部分股票、可轉債等多元資產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爭取增加資產彈性,市場需求也將持續提升。“固收+”策略產品求穩求贏,在力爭整體波動性可控之下,力爭權益類資產帶來的資產彈性。
多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資產配置是在多樣化的資產類別中,做好投資比例的權衡。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震蕩市場,資產配置更需要注重多元化、分散化,而采取“固收+”策略的基金,力求以較低波動幫助投資者追求實現投資目標,因而受到市場青睞。
此外,對于三季度投資機會,多位公募基金經理從股票和債券市場給出了看法。中信保誠研究部總監吳昊向記者表示,展望三季度,中國資產的相對性價比是改善的,流動性環境預計仍維持寬松,同時,海外流動性邊際收緊,但是預期改善,總體處于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放大經濟改善的環境,具備長期成長性的資產的相對景氣優勢更容易被市場環境放大。“目前需要關注中報和科創板解禁可能帶來的階段性情緒沖擊。”
興證全球興益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擬任基金經理虞淼告訴記者,對于三季度債市投資,在寬貨幣“穩增長”背景下,央行會兼顧資本流出,從利差角度,短期國內債券可能下行空間有限;轉債市場方面,轉股溢價率仍處于高位,債券收益率或對轉債估值的繼續上行構成一定影響。而對于擇券,在目前低利率背景下,會首選中高等級的債券,保證風險控制,在此基礎上通過配置和交易,起到增強收益彈性的效果。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