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最后一個交易日結束,2022年基金業績年終大戰正式打響。
在主動權益型基金中,2022年度冠軍似乎已無懸念。但年度“二十強”仍充滿未知,今年來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11月份無一例外均取得了正收益。
從歷史數據來看,奪得“冠軍”之稱無論對于基金公司還是基金經理來說,均能實現“名利雙收”。過去三年,年度冠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猛增,有的也因此得到晉升機會。
基金業績年終大戰打響
受A股市場調整的影響,截至11月29日,今年以來,主動權益型基金中,收益率超過30%的僅有5只基金。
記者統計了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5600余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不同份額未合并),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以及靈活配置型基金四類。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今年以來凈值上漲的共有210余只,收益率超過10%的基金為39只。
萬家基金旗下的3只基金今年以來連續多月業績保持領先態勢。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萬家新利和萬家精選A,分別以61.58%、55.71%和46.78%的收益率“霸榜”前三名,且這三只基金均由黃海“掌舵”。
具體來看,相較第四名金元順安元啟,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今年以來的業績領先其近25個百分點,萬家精選A領先其10個百分點。若不出現意外,黃海或將成為今年年度主動權益基金的“三冠王”。
今年以來主動權益型基金業績情況一覽(不同份額合并)
除了三只“萬家軍”,前二十“卡位賽”競爭異常激烈。
截至11月29日,景順長城中國回報11月以來以21.63%的業績遙遙領先,繼續向上發起沖刺。從往年的排名來看,眾多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對年終排名都會全力以赴。
龍旗科技董事長兼首席投資官朱曉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每年年底的業績排名市場關注度較高,排名前列可以提升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曝光度,打造明星基金效應,對來年基金的規模擴增頗有助力。此外,排名前列的基金重倉行業和個股也會被投資者關注到,業績較好的基金關注的板塊和個股或會影響個人投資者的調倉和布局。
冠軍的誘惑
“拿下冠軍對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好處多多,基金經理會有高額獎金,也能助力職務的晉升。”某公募人士對記者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最近五個年度冠軍基金經理規模數據發現,五位冠軍基金經理在獲得冠軍頭銜后,管理規模均實現增長,其中四位更是實現了大幅增長。
近五年主動權益型冠軍基金經理規模變化一覽
2021年度主動權益冠軍基金經理崔宸龍,在2020年末的管理規模僅有6.74億元。2021年,A股上演“有鋰走遍天下”的行情,新能源板塊高歌猛進,作為該賽道的基金經理,崔宸龍所管理的基金年內多月業績保持領先態勢,也吸引了更多資金的涌入。2021年末,崔宸龍管理規模達409.62億元,是2020年末的61倍。
農銀匯理基金原基金經理趙詣,2019年末管理規模為6.8億元,同樣憑借押注新能源賽道,2020年度成為“四冠王”,2020年末管理規模增長至225.5億元。在新能源行情的持續催化下,2021年末其管理規模再度攀升至421.54億元。農銀匯理基金也經此一役在廣大投資者中出了圈。
除了管理規模的增長,冠軍基金經理多也實現了職位晉升。2022年6月,前海開源基金宣布增加崔宸龍為普通合伙人。
警惕“冠軍魔咒”
A股市場距離年終收官僅剩最后一個月,不少基金紛紛在行情持續筑底復蘇的節奏下躍躍欲試,力爭讓年終“成績單”錦上添花。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市場偏向樂觀,近期與一些基金經理交流,不少公募基金傾向于加倉或保持較高的倉位。其中,價值股經過近兩年的調整,有反彈修復的需求,是公募基金近期考慮的重點之一。另外,當前市場的共識是博弈經濟復蘇和政策利好的板塊,因此地產和醫藥醫療等也是關注的重點之一。還有與政策相關的信創等板塊,公募基金也在積極布局。
“每年末基金排名雖然競爭激烈,但基金經理仍需堅守自身的投研框架,以投資者利益為根本。如果單純的為了排名,或劍走偏鋒,或偏于保守,可能從長期來看,仍將泯然眾人矣。”資深基金評價人員、杭州聞基之道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聞群對記者表示。
記者梳理發現,不少第一年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第二年會“落入凡間”,業績很難再突出,這似乎成為基金行業里的“冠軍魔咒”。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要以長期視角考慮基金的業績。拉長時間來看,主動權益型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依舊亮眼。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271只(不同份額未合并)基金近三年凈值增長率超100%。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