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基金分紅迎來高峰,共分紅416次,分紅總額達到211.59億元,環比增幅超100%。其中,分紅的債券型基金高達300只,占比超七成;易方達裕祥回報派現手筆最大,分紅總額為6.84億元。
分紅基金超七成為債基
Wind數據統計顯示,在剛剛過去的11月,基金共分紅了416次,涉及基金404只。在此之前的10月,基金共分紅394次,涉及394只基金。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的分紅總額從104.36億元升至211.59億元,環比升幅為102.75%。
在11月參與分紅的404只基金中,債券型基金就有300只,占比74.26%,而股票型基金有20只,占比4.95%。就基金整體的分紅力度而言,易方達裕祥回報派現手筆最大,分紅總額為6.84億元;廣發集源A、長城悅享增利A、招商核心競爭力A、匯添富雙利A分別分紅6.71億元、4.53億元、4.35億元、4.19億元,分紅總額均排名居前。
易方達裕祥回報是一只債券型基金,由林虎和王曉晨管理,目前的規模高達350.97億元。這只基金的債券倉位高達83%,股票倉位為17%,前十大重倉股包含了星宇股份、通威股份、南山鋁業、中國神華、五糧液、匯川技術、福耀玻璃、青島啤酒、伊利股份、興業銀行。
該基金在季報中復盤了三季度的情況。7月至8月中旬,債券市場的資金價格低位運行,債券收益率快速下行。8月中旬以來,隨著國內經濟逐步修復,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貨幣政策空間受到一定程度制約,債市進入震蕩格局,收益率小幅上行。利率債方面,三季度10年期國債和國開債收益率分別下行6BP、12BP;信用債方面,3年AAA中短期票據收益率8月以來底部震蕩,9月下旬跟隨利率債上行,但整體表現優于利率債。截至三季度末,各等級信用利差、等級利差仍位于歷史較低水平。
林虎和王曉晨表示,報告期內,這只基金維持了中性杠桿水平。債券方面,組合主要持倉高等級信用債以獲取票息收益,久期維持中性水平;股票方面,倉位變化不大,該基金減持了部分新能源和汽車相關標的,增持了煤炭、交運、消費等相關標的,個股集中度有所降低。轉債方面,估值水平并不低,基金在轉債部分保持了較低的倉位,堅持穩健投資的原則。
將浮盈變為實盈
債基緣何在11月頻頻分紅?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劉亦千認為,不同于偏股型基金分紅行為被賦予“止盈”“減倉”等含義,持有人結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債券型基金,對其分紅行為的解讀多集中于會計意義上,即基金分紅可以將紅利從企業利潤表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調至“投資收益”科目,實現由“浮盈”向“實盈”的轉變,且能在規避贖回費的前提下帶來實打實的現金流入,提高資金利用的靈活度。
劉亦千及其團隊統計發現,純債型基金的分紅對于基金投資及業績同樣存在正向影響。純債基金年均分紅比例與基金年化收益呈正相關關系。即便撇開分紅比例,在積極分紅的行為下,純債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同時風險指標并未惡化。即便是對分紅有約束性條款的純債基金,也同樣表現出優于同類的風險收益特征。
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今年以來,在流動性充裕、理財規模快速擴張等因素的影響下,信用利差一度壓縮至歷史極值,不少基金產品都累積了比較豐厚的收益。因此,截至10月底,債券市場整體還是走出了小牛市。不過,進入11月,隨著資金成本抬升、防疫政策優化、地產政策落地等因素影響,債市調整的壓力也逐步顯現。另外,就歷史經驗來說,年底的波動對產品凈值也有一定影響,選擇在11月分紅,比較符合落袋為安的運作管理思路。
滬上一家公募的產品部人士總結稱,基于持有人利益的考慮,債市分紅一般有四種原因:一是債券市場走強時,分紅可以幫助投資者落袋為安;二是基金分紅可以主動降低債券基金規模;三是在債市大幅調整時,分紅也是希望可以優化投資者體驗,提升持基的信心;四是由于債券型基金持有人多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基金產品分紅可以享受稅收優惠。
對于債市的后續發展,中信保誠基金固收研究總監陳嵐認為,目前債券短期超跌反彈,權益處于較低區域。美聯儲加息預期緩解,有利于緩解全球資本虹吸效應。從股債性價比來看,當前股票資產相對債券配置價值更好,但地產銷量仍在底部區域,大類資產波動性加強,切換時間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浙商基金朱靖宇認為,展望未來,雖然11月調整幅度不小,但投資者也不必對債市過度悲觀,因為目前仍處于“弱現實+強預期”的狀況。一方面,經濟低位反彈很難一蹴而就,短期內容易出現反復;另一方面,一致的市場預期往往意味著高擁擠度和低賠率,如果不能及時獲得數據驗證,很可能被情緒推向另一個極端。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