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思文
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不斷震蕩波動,基金凈值隨之遭遇短期下挫,公募基金行業也迎來考驗。面臨“期中考”,公募基金行業迎難而上,資產管理總規模登上27萬億元臺階。
新基金募集發行正在為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穩步增長提供“養分”。《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6月29日,今年上半年公募市場新成立601只基金產品,合計募集規模為5167.14億元。整體看,新基金發行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
2023年下半年大幕將啟,公募基金行業將繼續迎接挑戰。業界有聲音認為,當前新基金發行遇冷,公募基金公司應聚焦投資主業,持續提升投資管理能力,著眼長期為投資者提供合理的、多樣化的資產配置新工具。
募集規模同比下滑33%
與上半年A股走出的M型震蕩行情較為相似,今年以來,投資者對新基金的認購熱情起伏不斷。總體來看,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延續“冷暖不一”的發行態勢。
今年上半年,有募集上限設定的爆款類新基金紛紛提前結束募集并啟動比例配售。《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其中“一日售罄”的新基金產品多達60只。這些爆款基金產品大多是指數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另外,以投資門檻低、高分紅為主要優勢的REITs產品在發行當日均被搶購一空。
除此以外,既有渠道和口碑的優勢,也有績優王牌基金經理做“護城河”的部分主動權益新基金發行情況十分火爆。例如,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朱紅裕掌舵的招商社會責任混合發行一日即售罄,該基金的募集規模上限為30億元。今年以來,基金經理胡宜斌掌舵的華安景氣領航混合、曾豪掌舵的博時均衡優選混合等主動權益類基金首募規模也都超過了20億元。
但也有部分新基金發行艱難。據記者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市場共有172只基金宣布延期結束募集,更有6只基金產品宣布募集失敗。
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市場共成立601只新基金,較去年同期減少159只;合計募集規模僅為5167億元,與去年同期募集規模相差1682億元,同比下滑33%。單只新基金的首募規模也較去年同期明顯下滑,今年上半年平均單只新成立基金的募集規模約為8.66億元,較2022年上半年的9.65億元下滑明顯。
回溯基金發行歷史可以發現,各年份公募基金發行成績迥然。2015年是基金發行規模快速增長的源頭,2016年至2018年的基金發行規模明顯下滑,直至2020年,新基金發行熱度再次高漲。
“基金發行熱度的起起伏伏主要受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階段性震蕩變化、基金發行制度改革落地、創新產品機遇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所致。”北京地區一位公募FOF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對于公募基金公司來說,在布局各類型基金產品過程中,不能一味迎合投資者的需求,而應著眼長期為投資者提供合理的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工具。尤其是當市場情緒過熱時要抑制規模擴張的欲望,應謹慎發行新基金;當市場情緒過冷時,應站在社會責任層面多做投資者教育工作。”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對記者坦言。
債券型基金挑大梁
受權益市場震蕩影響,市場資金避險情緒升溫,主打穩健收益的債券型新基金在今年上半年頗受投資者青睞。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債券型基金募集規模合計3238.4億元,占新基金發行總規模的63%。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成為上半年基金發行市場的一大亮點,發行規模達80億元的爆款產品屢屢出現。
公募REITs發行也頗為火熱。比如,2023年首單公募REITs嘉實京東倉儲REIT發行累計吸引了720億元資金參與,其中公眾發售配售比例僅為0.46%,中信建投國家電投新能源REIT、中航京能光伏REIT發售首日均吸金近300億元。
權益基金的募集規模同樣可圈可點。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共有338只權益基金成立,占超新成立基金總數的五成;募集規模達到1699億元,占新基金募集總規模的32.8%。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公募基金在產品創新上的多次突破,為新基金發行市場助力良多。首先是“1+N”央企指數產品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其次是指數基金,今年上半年各家公募巨頭持續在細分行業或主題ETF領域不斷開發新產品,為市場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投資工具。
而業界有聲音認為,今年上半年新基金發行市場形勢持續嚴峻,募集時長已創15個月新高,下半年公募基金公司應聚焦投資主業,持續提升投資管理能力,如何真正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家庭財富管理的中堅力量是公募基金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