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養殖大省內蒙古的動物疫苗企業生物股份(600201),經過多年來的高速增長,成功躋身國內行業龍頭,擬定了五年內沖擊世界前列的發展目標。
在高速增長的背后,生物股份有著怎樣的心得?公司國際化目標的藍圖又將如何描繪?
近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采訪團走進生物股份,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對話生物股份董事長兼總裁張翀宇,就投資者和讀者所關心的問題,詳盡深入采訪。
從落后30年到
整體超越國際標準
周一:生物股份自1993年成立到現在25年,主要是把握了哪些機遇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張翀宇: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生物股份的25年也見證了這一歷程。生物股份的發展走的是創新之路:公司是內蒙古首批股份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在內蒙古地區較早進入上市公司行列,在農業部主管的動物疫苗企業中第一家完成了GMP驗收。在國內最早完成了口蹄疫二價苗、三價苗的合作研發和產業化,最早突破了懸浮培養和濃縮純化工藝。
現在,公司又成為最早進入智能化制造領域的企業,這一進度在國際范圍也是領先的。正在建設的金宇國際生物科技產業園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西門子全球總裁參觀之后說:“沒想到你們智能化的進度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周一:這25年當中有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挑戰,是怎么克服的?
張翀宇:公司的股權之爭、2005年的遼寧黑山禽流感事件,都是比較大的危機。尤其是禽流感危機之后,我們感覺到國內的動保行業應該升級轉型,所以開始跟國際對標找差距。
找到的差距首先是質量,其次是工藝。生物股份當時和國際先進水平大概差30多年,我們基本靠手工操作,人家全部是生物反應器了。2007年,公司開始開發懸浮培養工藝,當時我們連反應器長什么樣都不知道,國際上也存在技術封鎖。我們就自己研制,自己畫圖、制造、摸工藝,就這樣完成了懸浮培養技術,后來又開發了濃縮純化工藝。現在,我可以非常驕傲地說,我們的疫苗產品質量完全可以和國際接軌,其中口蹄疫疫苗可以超過國際標準。
生物股份為什么能夠順利度過危機?我想答案是一個初心:要做最好的疫苗,要護佑動物平安,保障人類健康。
疫苗企業不能犯一點錯誤
周一:近期的長生生物疫苗事件,還有非洲豬瘟事件,對動物疫苗行業會不會有沖擊?
張翀宇:長生生物事件發生后,農業農村部8月1日組織疫苗生產企業,布置自檢、互檢,以及國家抽查。人用、動物用疫苗的安全性引起各方面關注是好事,當然,就像三聚氰胺事件一樣,合格的企業占多數,不合格的是極少數的。
非洲豬瘟疫情對養殖業影響非常大,目前國內、國際上沒有疫苗,只有依靠凈化、隔離。現在活豬基本無法運輸,不運輸、就地封閉可以把疫情控制到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這一疫情促成了養殖業生物安全意識變得更加規范、嚴格。
周一:我們了解到,其實動物疫苗有些質量控制標準,甚至還高于人用的疫苗標準,這可能會顛覆很多人的認知。
張翀宇:這個情況我們本來也不太清楚,在長生生物疫苗事件發生后發現,人用疫苗內毒素含量標準是10EU/頭份,公司制定的動物疫苗內毒素標準是5EU/頭份,而最終成品內毒素全部低于1EU/頭份。我們現在用的純化設備是國際上最好的,國藥的首席科學家參觀后也說,沒想到你們用的設備比制造人用疫苗的設備還要先進。
要做好產品,必須有好設備、好工藝,在這些方面,生物股份下決心要投巨資。疫苗企業比較特殊,只有合格的產品,產品不合格就是假藥,生產假藥就是違法。我們沒有選擇,只有生產合格產品,只有產品高于質量標準,犯一點錯誤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養殖業基本面沒有改變
周一:生物股份連續六、七年業績都保持高增速,最近一兩年也保持35%以上,但是今年中報有點低于市場的預期,原因是什么?
張翀宇:前幾年確實是高速發展期,公司年均復合增長率高于行業平均2到3倍。截至去年,公司主要產品口蹄疫疫苗的市場占有率超30%,其中在市場苗市場占有率50%左右,在政府招采苗市場占有率20%左右。
今年影響業績的主要因素是換文號。我們國家原來主打的口蹄疫產品是牛三價苗,可以實現亞洲1型、A型、O型的免疫,但是因為亞洲1型在我國已經被消滅,要退出強制免疫,在7月1日后不允許使用。公司的新產品豬用口蹄疫O/A二價苗7月5日拿到生產文號,8月20日正式出產品。這期間老產品不能賣,新產品沒跟上來,出現斷檔,同時老產品清庫存也造成一定影響。
周一:新產品有什么優點?銷售情況如何?
張翀宇:這是一個完全更新換代的產品。第一,O型、A型兩個毒株是反向遺傳的,而且是最流行的毒株,對疫病的防控效果最好。第二,新疫苗實現了可標記性,可以鑒別出自然感染和疫苗引起的抗體陽性。
目前,新品銷售已經開始,客戶翹首以待,好多地方等著我們的疫苗出廠。8月26日新品正式出廠,每批產能近1000萬毫升,及時趕上了秋防,目前銷售非常好。
所以,這次業績波動是一個偶然情況,養殖業的基本面沒有變,仍在向著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業績暫時有一些下滑,在新產品出來后會很快改變。今年公司的全年任務還是按照原計劃安排,沒有調整。
周一:今年市場壓力比較大,公司股價也出現了一定調整。公司最近推了一些高管增持、回購的措施來穩定股價,您怎么看待今年公司股價的市場表現?
張翀宇:在資本市場低潮的時候,有一些低潮期要做的事情。股價低,管理層對公司有信心,那就增持。我們增持有幾個好處:首先增加持股比例和話語權;其次給外界信心;最后,讓員工在低價位的時候增持,未來能有所回報。目前來看,市場對這些行為比較認可。
獸用產品更新換代
人用產品積極探索
周一:動物疫苗行業未來的空間還有多大?
張翀宇:動物疫苗未來還有一定空間。過往政府招標存在低價中標的弊端——買最便宜的,不買最好的。現在新舉措叫先打后補:養殖戶先買疫苗進行免疫,覺得誰的好就進行采購,政府后補貼。
未來的趨勢可能是市場苗份額加大,政府招標采購份額下降。未來三到五年,市場苗的市場占比可能由現在的20%增加到40%至50%。
周一:對公司來講,應該是一個好事吧?因為你的市場銷售渠道比較強。
張翀宇:對。公司這幾年主要做了一些工作,就是不能只銷售疫苗,要為養殖戶解決問題。我們現在拿出很大精力做疫病檢測,制定了一個整體解決方案,結合大數據去分析應用。公司目前在診斷技術服務方面已經投入一個億,主要是提升公司對養殖場的價值,減輕他們的負擔,解決他們的防疫痛點。
周一:公司下一步主要的增長點主要來自哪幾塊?
張翀宇:首先是對現有的疫苗升級換代,現在是單苗多,未來要做成聯苗,實現一針多防,可以減輕很多工作量。其次是新型疫苗,比如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等等可能要取代傳統疫苗的新型疫苗。寵物疫苗方面,我們跟國際合作正在新園區建廠,準備上一條寵物疫苗生產線。水產疫苗、檢驗檢測等方面潛力也比較大。
周一:現在公司未來有沒有可能向人用疫苗領域拓展?
張翀宇:公司在人用疫苗領域大概跟蹤五年多了,在大健康領域,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這些靠近自己專業方面,跟蹤了三個小領域。
一是單克隆抗體。我們已經投了一個單抗藥品了,大概現在到一期臨床,目前在跟蹤第二個、第三個。
二是細胞治療。以前得了病不是中醫就是西醫,非中即西,現在中間有一個細胞治療。我們跟蹤了國內外的幾個團隊,小步伐進行一些風投。
第三,人用疫苗方面也跟蹤了一些,比如人用狂犬和流感疫苗等。
這些領域的技術我們是熟悉的,構建原理也與現有業務相通,但是從分管部門來看,一個是食藥監局,一個是農村農業部,未來可能得組成兩個獨立法人去做。
打造新園區
邁向中國智造
周一:公司對金宇國際生物科技產業園進行了很大投資,目前進展如何?什么時候能夠產生效益?
張翀宇:金宇國際生物科技產業園一期項目共四個車間,有三個在今年11月份左右應該能投產。這個產業園里面要實現六個功能:
第一,園區整體智能化制造,這在國際上都是不多的。產業園將實現智能化生產,輸入數量和參數,就自行配料、生產、檢測,對產品質量保障非常有好處。
第二,到2020年園區所有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
第三,園區有三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打造國際交流合作研發平臺,將公司由制造型企業向研發、技術服務轉型升級。
第四,打造節能環保的綠色制造園區,水、電、氣要比老園區節約50%,廢水達到零排放。
第五,打造信息化園區,實現智能防控、疫苗安全可追溯的大數據系統。我們診斷檢測每年有30萬個數據,積累已超一百多萬個,對今后疫病防控非常有意義。
第六,園區將是全球最大的動物疫苗生產制造基地。中國的豬養殖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禽、羊全球第一,寵物算上流浪狗的話也差不多全球第一,牛全球第三。生物股份已經到了行業的龍頭,所以說這將是全球最大的動物疫苗生產制造基地一點也不過分。
新園區完成產品升級后,產能、產值、銷售收入各方面可以實現翻番。過去我們的布病疫苗每頭份三分錢,當時羊肉每斤才三毛錢,現在羊肉每斤30元,我們升級的布病疫苗定價將達2至3元。促成產品升級轉型,也是一個主要任務。
周一:現在在產業園建設期,投資比較大,公司有沒有財務壓力?
張翀宇:財務壓力不太大,生物股份現在基本沒有貸款,貨幣資金還有二十多億。將來會有一些折舊上的壓力,未來將通過提升產品的價格、享受優惠政策等幾個方面去消化。
周一:2016年,生物股份達到國內動物疫苗行業龍頭水平,接下來的國際化的戰略是怎樣規劃的?
張翀宇:公司2013年提出進入新時期,戰略是“走市場化道路、國際化道路,做國際性企業”。
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做國內行業的標桿,公司2016年銷售收入上升到國內龍頭老大,實現了第一步目標。第二步,到2020年把所有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第三步,到生物股份成立三十周年,就是2023年,進入全球動保行業前列。目前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將要在金宇國際生物科技產業園投產后,把全部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
“走出去”方面,我們穩扎穩打,將要在海外辦疫苗企業,順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研發方面,目前在美國有一個研發公司,在歐洲也將要建一個。在歐美發達地區做研發,在欠發達地區辦工廠,大概就是我們的戰略。
21:18 | 友訊達:截至2025年4月10日公司股... |
21:18 | 溢多利:截至2025年4月10日股東總... |
21:18 | 意華股份:公司暫未與小米汽車開展... |
21:18 | 易成新能:截至2025年4月10日公司... |
21:18 | 依依股份:4月16日回購公司股份100... |
21:18 | 雪峰科技:第五屆監事會第二次會議... |
21:17 | 雪峰科技:第五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 |
21:17 | 秀強股份:第五屆監事會第十二次會... |
21:17 | 秀強股份:第五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 |
21:17 | 廈門象嶼:第九屆監事會第十九次會... |
21:17 | 廈門象嶼:第九屆董事會第三十次會... |
21:17 | 維遠股份:第三屆監事會第五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