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道
貝因美還是沒能力挽狂瀾,虧損面還在擴大。
1月21日,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對外發布公告稱,貝因美公司于2017年10月30日在巨潮資訊網上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正文》、《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全文》中預計,2017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3.5億-5億元。而此次修正后,預計業績歸屬于上市公司虧損8億-10億元。數據顯示,貝因美2016年同期虧損為7.8億元。
不過,因為是估計業績,貝因美有四名董事在公告中稱不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
與此同時,在公告發出的當天,業內有消息稱,貝因美的第二大股東恒天然要全資收購貝因美。
對于此次業績預測數據重新調整,貝因美解釋稱有四大原因導致,第一,自2017年8月3日首批公布行業“史上最嚴”的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89個注冊配方,到2018年1月19日第38批注冊信息的公布,已有國內外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1040個配方完成了配方注冊,其中貝因美憑借6家工廠拿下51個配方注冊名額。
貝因美董事會認為,隨著配方注冊制落定以及2018年起正式實施,但其“洗牌”效果未如預期般強烈,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導致行業普遍競相殺價甩貨,整體銷售未達預期,導致當期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同時市場投入費用門檻提高,嚴重影響利潤實現。
同時,貝因美提到的第二點業績虧損原因是根據貝因美子公司和DarnumDairyProducts(UJV,非公司型合資架構))共同簽署的《產品購買協議》規定,公司預期對其采購訂單不足,預計執行該協議變為虧損合同,滿足預計負債的確認條件,減少了公司利潤。以及因市場競爭激烈效期較短的產品買贈及消費者促銷受限,產品到期報廢致使存貨核銷較原預期增加。和應收賬款回款未達預期,較預測的壞賬準備增加而減少公司利潤四項原因。
據悉,貝因美公司2016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8,066.54萬元,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十三章“風險警示”第二節“退市風險警示”的有關規定,若2017年度公司繼續虧損,公司2017年度報告披露后,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連續虧損,也讓貝因美的大股東坐不住了。有消息稱,入股貝因美3年的新西蘭乳業巨頭最近的野心越來越大,正再謀求控股貝因美。
對此,恒天然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是恒天然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恒天然不對關于收購的揣測做評論。
其實,恒天然和貝因美的聯姻后日子也沒好過。
2014年8月8日,深交所上市公司貝因美晚間公告稱,新西蘭恒天然集團決定,由下屬全資子公司以要約方式收購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高于20450.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0%。本次要約收購所需最高資金總額為368107.2萬元。
恒天然首席執行官史必根思曾表示,通過和貝因美合作,將能鞏固公司嬰幼兒配方奶粉在中國的市場,并讓中國和恒天然及其他國家高質量的原料進行聯結。
事實上,自從肉毒桿菌污染事件后,恒天然在華一直動作頻頻,上個月才剛和雅培宣布要在中國共建牧場。恒天然集團全球原料業務董事總經理魏柯文說,整個乳品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向中國轉移。
資料顯示,新西蘭恒天然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業和出口商,每年加工的牛奶達到220億升。恒天然曾于2005年注資中國三鹿奶粉8.64億元獲得其43%股份,最近則因為肉毒桿菌事件備受輿論關注。而總部位于杭州的貝因美,目前在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位居前三。
根據當時公告顯示,本次要約收購完成后,恒天然集團持有貝因美股份不超過20%,且不會在貝因美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機構中作出其他形成控制或重大影響的特殊安排。因此,貝因美的控股股東仍為貝因美集團。
如今,如果恒天然真的計劃全資收購貝因美,即“食言”了。另外,網上有一則未被證實的消息顯示,1月22日,恒天然發布聲明:對貝因美的公告和公司的持續表現非常失望……我們正在尋求有關預測降級的更多信息,也會考慮即將到來的中期財務業績對公司的投資影響。
在貝因美處于極其困難期,突然爆出這樣的情況,恒天然的想法令人匪夷所思。對于貝因美事件的后續進展,本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