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萬科今天晚間發布2017年年度報告,報告中有一封致股東的信。信的全文如下:
《致股東》
2017年10月24日,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
十九大報告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偉大新時代的圖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萬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每一個中國企業,都需要轉變思想、轉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轉化為行動,落實到經營實踐當中去。萬科需要根據十九大精神的指引,調整我們的發展策略、經營安排、管理制度,通過踏踏實實的工作,為社會、為人民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對萬科來說是重大的機遇。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要成為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企業不能只想著賺錢,而是要正確認識和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充分結合并不斷強化自身的能力優勢,做正確的事、重要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
萬科在上一個時代取得的成功,也正是因為我們抓住了城市化帶來的時代機遇,聚焦于普通家庭自住住房這樣一個主航道,我們才得以從本世紀初二十多億房屋銷售起步,十年突破千億,十五年進入世界五百強。
十九大報告為我們揭示了未來的方向。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我國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必須順應這個變化,調整自己的動作。惟其如此,企業的事業才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事業”這個詞,在漢語中出自《易經》:“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也就是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事業,不僅是企業盈利和成長,更重要的是,能為最廣大的利益相關方,創造更長久的真實價值。
十九大報告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萬科未來的經營理念,就是以人民的美好生活為中心。
把“人民”這個概念落到實處,對企業來說,就是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客戶、投資者、員工、社會公眾,就是我們首先面對的人民。理解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而為,努力提高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企業在新時代應該恪守的使命。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是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穩健穩定,就為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獲勝,就為民族復興做出了貢獻。企業員工敬業、客戶滿意、投資者取得良好回報,就為凝聚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了貢獻。
所以,我們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萬科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完善業務布局,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回報社會,最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沿著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自身的定位,升級我們的戰略。
2014年萬科第四個十年發展規劃,已經把“三好住宅供應商”的定位延展為“城市配套服務商”。未來我們將把這一定位進一步迭代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并具體細化為四個角色:美好生活場景師,實體經濟生力軍,創新探索試驗田,和諧生態建設者。
美好生活場景師: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的美好生活可以具象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也包括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精神需求、改善性需求。萬科將會發揮我們在客戶需求分析、場景建設實施上的能力優勢,不斷發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盡可能高效、盡可能節約資源的解決方案。我們會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相關產業優化升級。除原有的住房供應、物業服務核心業務外,目前我們已經進入租賃住房、物流、商業、冰雪運動、教育、養老等行業,正在探討鄉村振興、文化藝術、健康、安全食品等領域。
實體經濟生力軍:“真實價值創造”是萬科未來經營管理方針的第一條,其他三條(以客戶為中心、以股東為優先、以奮斗者為本)都是對這一條的展開。我們認為,只有持續創造真實價值才是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根本,真實價值的創造,是我們的天然使命,是我們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根本價值取向。所以我們一直主張“當好農民種好地”,靠真本事賺錢,靠雙手勞動獲取回報;反對賺快錢、賺“錢生錢”的“輕松錢”。未來我們會堅持這個方向,堅持面對真實客戶,提供真實產品和服務,堅定不移地走實體經濟企業的道路。
創新探索試驗田:我們重點推進的創新探索,主要包括科技研發、混改和事業合伙人機制以及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三個方面。(1)在建筑科學與技術、住宅產業化研究方面,我們希望未來能走到全球前列,形成全球領先的自有知識產權,并延展到綠色、環保等領域。(2)萬科一直是混合所有制企業,希望我們的成長經驗能夠幫助更多的企業通過混改煥發活力。我們的事業合伙人機制是全球企業機制的新探索領域,在起跑線上并不落后于發達國家,希望能再接再厲,在世界商業史上譜寫中國企業的創新篇章,成為“中國智慧”的一部分。(3)我們自主探索的事件合伙人管理,與美國硅谷方興未艾的“合弄制”異曲同工,也處于同一起跑線狀態,具備趕超發達國家的初步條件。
和諧生態建設者:我們理解的“和諧生態”,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包括人與人的和諧。我們堅決擁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在經營活動中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我們也在探索進入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產業。而人與人的和諧,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對客戶、投資者負責,也要對利益相關方負責,對社會負責;我們不僅要關注城市的發展,也要關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我們不僅要關注自身的成長,也要帶動上下游產業共同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共建共享”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也是解決“不平衡”矛盾的關鍵要點之一。共建是行動,共享是目標。只有減少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成果,讓更多的人民有獲得感,人心才能更凝聚,社會才能更和諧。積極投身到共建共享社會的建設中去,也正是萬科未來事業的立足點。
從進入這個行業開始,萬科一直堅持“為普通人蓋好房子”,我們主張的“三好住宅”,不僅要有好房子,還要有好服務、好社區。在一個共建共享社會,普通城市居民,包括剛剛進入城市的新移民、年輕人,也應該獲得有尊嚴、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間。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充沛的精力干好自己的主業,投入到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去。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結論,房地產行業不僅包括蓋房子,還有跟房子相結合的一系列服務。這些周邊行業的規模,最終會超過房地產開發本身。所以房地產行業只要堅持為普通家庭提供好服務,未來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廣闊。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對此,萬科堅決擁護。
萬科一貫主張,住房應該回歸居住屬性,房地產應該回歸實業屬性。只有以自住為主的市場,才能更穩定,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所以萬科一直堅持“蓋有人用的房子”。我們的產品當中,95%以上是144平米以下的普通住房。我們也是行業中第一個堅持走全裝修道路的企業——相對毛坯房來說,裝修房的空置率要低得多(裝修部分不能升值只能折舊,投資性購房者更偏向毛坯房)。
萬科是中國最早進入租賃住房市場的開發商,從2007年萬科就開始布局,國內第一個中低收入家庭宜居租賃住宅示范項目——萬匯樓2008年就已經開業。2014年,萬科租賃住房開始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目前已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集中式長租公寓企業。我們也是國內第一家將住房租賃業務從青年公寓向家庭公寓延展的企業。假以時日,萬科完全具備躋身全球最大住房租賃企業行列的條件。
我們認為,集中式公寓才能提供更安全、更有幸福感的居住空間,提供更豐富的便利服務,實現產業真正的優化升級,代表著未來的方向。而家庭公寓才能真正實現以租賃方式解決終身居住需要,是徹底的租賃居住解決方案。萬科會盡全力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并整合上下游優質資源,爭取成為住房共建、共享事業的領頭羊。
在2018年新年賀詞和春節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講:“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這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對萬科事業合伙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奮斗為本”。按照我們的定義,在自己崗位上動力不竭、全力以赴、持續奮斗的人,就是奮斗者,而持續創造真實價值的奮斗者,就是我們的事業合伙人。這與職位高低、資歷深淺、任職長短無關。
在新時代,萬科將進一步弘揚奮斗者文化。“奮斗者”是我們對自己的承諾。我們相信天道酬勤,先耕耘才有收獲,有奮斗才會成功。我們鼓勵人人都成為奮斗者,成為擁有堅定信念、具備企業家精神,樂于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的奮斗者。
奮斗者對我們共同的事業使命堅信不疑,相信創造價值和福祉是人生的意義。奮斗者具備主人翁意識,他們自我驅動而不是被驅動。
奮斗者具備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創業的發動機。他們不安于現狀,而是通過不斷創新突破、傳承迭代來追求創造更大的價值。
奮斗者追求自我實現,享受奮斗過程,遠離懶惰、享樂、怯懦和止步不前。他們習慣保持艱苦奮斗,敢于打破舒適區挑戰自我,勇于沖鋒陷陣迎難而上,樂于與時俱進學習成長。
奮斗者懂得合力的重要性,能克制小我,以事業大局、共同目標為重,開放協作,主動補位,必要時甘于為大局做局部的犧牲、能夠借助合作放大自我的價值實現。
各位股東,住房回歸居住屬性,房地產回歸實業屬性,是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在新的時代里,萬科必須堅持為普通人提供好產品、好服務,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只有做到這些,萬科才能成為無愧于偉大新時代的好企業。也只有做到這些,萬科才能為股東持續創造越來越多的真實價值。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