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4月1日,韓國錦湖輪胎工會表決通過,同意中國雙星輪胎以約6400億韓元(約3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自身45%的股份,從而成為錦湖的最大股東。若順利完成,這將是中國輪胎業目前為止最大的境外并購案。
業內人士表示,錦湖輪胎曾位列全球排名前十位,雙星輪胎則位居第34位。這次并購可謂“以小吃大”。通過此次并購,以雙星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及TBR的優勢,加上錦湖在PCR的優勢,可以直接晉身為中國最大的輪胎廠家,并有望向全球前五位沖擊,以此提升中國輪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38億元收購錦湖輪胎
《證券日報》記者此前曾報道,去年9月份,由于錦湖輪胎不接受雙星給出的約8000億韓元的報價,導致并購談判破裂。僅僅過去6個月,錦湖輪胎為何一反常態,不僅重續與雙星的“前緣”,更以比原價低出近10億元的價格出售自身股權?
事實上,早在2016年9月份,由于錦湖輪胎連年虧損,其主要債權人韓國開發銀行(KDB)決定出售所持的錦湖輪胎股份,一時間吸引了上海航天工業公司、青島雙星、江蘇金浦集團、玲瓏輪胎,以及印度阿波羅等多家企業的關注。
2017年3月份,青島雙星與錦湖輪胎債權團簽約談判,欲以約9500億韓元收購其42.01%的股份,從而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時至在當年9月份,雙星公司認為錦湖業績下滑嚴重,要求將收購價格下調16%至8000億韓元。此要求被錦湖輪胎債權人拒絕,并購談判終止。
此后,錦湖輪胎在韓國的股價一路下跌。2017全年,錦湖輪胎凈虧損從上年的379億韓元擴大至885.6億韓元。到了2018年,錦湖輪胎距離其償還債務的期限日近,而其在國內的總債務高達2.4萬億韓元。同時其持續經營價值僅有4600億韓元,遠低于公司清算價值1萬億韓元。
在此背景下,2018年3月2日,KDB宣布將與雙星重返談判桌,并表示錦湖將向雙星發行價值約6400億韓元的新股,若達成協議,雙星將成為錦湖的最大股東,持有45%的股份,而由KDB領導的債權人集團持股總數將從42%降至23%。
“為了讓錦湖輪胎迅速恢復并使損失最小化,雙星公司是最佳選擇”。債權人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決定啟動投資談判,雙星輪胎的愿景和行動計劃足夠具體和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收購舉動,錦湖輪胎工會始終強烈反對。反對的焦點在于此次交易可能會成為2004年中國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失敗案例的再現。錦湖輪胎工會擔心被收購后遭到大規模裁員和技術竊取,同時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來重塑自身的競爭力,并對當地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對此,在2018年3月22日,雙星集團董事長柴永森與KDB董事長李東杰,在首爾KDB總部召開媒體見面會,就工會和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問題表達了雙方的意見和見解。
雙星董事長柴永森表示:“雙星希望通過與錦湖輪胎合作,而不是竊取技術,成為全球十大輪胎制造商。就像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品牌一樣,我們將保證錦湖輪胎的獨立管理。”雙星方面承諾投資錦湖輪胎,并在收購后的三年內為現有5000名員工提供工作保障,同時承諾在未來五年內繼續擔任該公司的主要股東,或者直到債權人出售錦湖剩余股份。
另一方面,KDB董事長李東杰也承諾,KDB作為仍擁有錦湖輪胎23.1%股權的第二大股東債權人,將仔細觀察雙星的每一部分業務活動,確保雙星不會關閉錦湖輪胎的工廠。
雙星躋身國內最大輪胎廠
對于此次收購,有輪胎行業專家對記者表示,從當初以非價格因素中標,到后來的以進為退無責任終止股權買賣協議,顯示出雙星的高明和風范,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復盤和學習的案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并購,不僅要有實力,更重要的還要有防范風險的意識。
事實上,青島雙星正逐漸將工作重點從輪胎業務逐漸轉移至提供汽車后市場服務。
記者了解到,錦湖輪胎全球擁有包括韓國、中國、美國、歐洲5大研發中心,并在韓國、中國、美國、越南擁有8家工廠,銷售網絡遍布全球;而雙星是中國五大TBR(子午線卡車胎)廠家之一,其產品以耐磨、耐載、服務好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口碑。但在PCR(乘用車子午線輪胎)方面,雖然幾年來加大了研發和投入,并提出創乘用車安全輪胎第一品牌的目標,但綜合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早在2014年,青島雙星就在全球率先建設了輪胎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并同時在中國建立開放的“服務4.0生態圈”和“工業4.0生態圈”,是中國輪胎行業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2016年8月份,青島雙星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向其控股股東雙星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雙星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募集了約9億元資金,以作為2016年以來雙星“服務4.0”等項目的制造。
業內普遍認為,雙星的轉型和發展的經驗可以更好地幫助錦湖解決現有的問題,兩家輪胎企業可以在雙方利益沖突最小化的情況下形成最佳的協同效應。未來,以雙星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及TBR的優勢,加上錦湖在PCR的優勢,可以直接晉身為中國最大的輪胎廠家,并有望向全球前五位沖擊,以此提升中國輪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