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間,必康股份(002411.SZ)披露了2017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必康股份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3.6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44.15%,2017年末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90.81億元,同比增長9.27%。公司表示,2017年整體發展平穩,工商融合戰略推進順利,醫藥板塊完成2家商業公司的并購,在營收上完全覆蓋了新能源板塊的下滑。此外,醫藥工業業務毛利率維持在63.54%的高位,同比增長0.78個百分點,產品競爭力穩步提升。
作為深耕中醫藥領域二十余年的老牌藥企,必康股份在2015年借殼江蘇九九久科技登陸中小板,重組后業務范圍涵蓋了醫藥工業、新能源新材料和藥物中間體三大板塊,主要產品包括全劑型中成藥、六氟磷酸鋰和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目前,公司醫藥板塊中140個產品進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心榮”、“唯正”和“博士寶寶”均為著名品牌,擁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六氟磷酸鋰總產能5000噸/年,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總產能達到3200噸/年,均位于行業前列。
受六氟磷酸鋰行業產能集中釋放及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趨緩的影響,國內六氟磷酸鋰的市場競爭加劇,價格大幅下滑,從2016年最高點的40萬元/噸跌至2017的15萬元/噸左右。市場環境的惡化對必康股份的新能源(六氟磷酸鋰)業務板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017年該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0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了61.61%,加之毛利率降低造成產品盈利能力下降,成為上市公司整體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然而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勢所趨,燃油車逐步被取代的預期確定,行業發展前景良好,同時由于環保政策趨嚴,產能投放審批嚴格,建設周期漫長,擁有產能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的新能源業務板塊長期發展前景良好。新材料板塊中,公司的主要產品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具有旺盛的市場需求,據相關統計,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全球需求超過5萬噸,供給缺口巨大。公司2017年新材料業務實現收入2.27億元,同比增長61.46%。盡管化工業務的前景良好,但與醫藥主業的協同性偏弱,出于聚焦主業,全力發展醫藥大健康業務的考慮,必康股份在2018年2月公告稱,將以26億元左右的價格轉讓化工板塊資產,專注醫藥大健康領域的發展,為2018年增添新的動力。
自2017年開始,必康股份在醫藥板塊發展戰略中提出“工商融合”,利用必康在工業多年的積累和資本平臺的資金優勢,向醫藥商業延伸,打造醫藥全產業鏈業務布局。2017年,必康股份的醫藥商業板塊收購了河北潤祥和河南百川醫藥兩家區域知名醫藥商業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8.73億元。在2018年,必康再接再勵,相繼與湖南鑫和、江西康力、青海新綠洲、昆明東方4家區域性醫藥商業龍頭企業簽訂了收購框架協議,商業資產初具規模。盡管醫藥商業是典型的資金驅動型行業,毛利率偏低,但在“兩票制”全面落地,營改增等政策的驅動下,醫藥商業發展面臨整合機遇。如果必康股份能夠利用資金和決策速度上的優勢,迅速構建一定規模的商業流通體系,在醫藥商業行業并購整合大潮中搶占一定的市場并非難事。年度報告顯示,必康股份仍將持續在醫藥商業的整合上發力,2018年“工商融合”或將成為必康股份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必康股份還在年報披露當日公告了《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書》的公告,擬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西安交大必康藥物研究院”,作為必康股份轉型升級的高端智庫、創新人才搖籃和新藥研發基地。“西安交大必康藥物研究院”未來將在“藥物類過敏疾病臨床檢測ELISA試劑盒”、“CMS-1拮抗類過敏反應”、“抗腫瘤仿制藥”等多個藥物領域展開研究。
必康股份認為,通過與知名大學合作研究項目,有利于豐富公司的產品線,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公司產品在腫瘤、抗過敏等重要臨床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能夠充分利用西安交大研發團隊和技術資源,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培養機制,培養一支穩定高效、創新進取的研發團隊,進一步提升公司在醫藥領域的研發能力。
有分析師指出,必康股份將堅持“整合、創新、升級”大力推動主業,產融結合加快完成業務布局,形成業務協同良好、產品結構合理的發展格局,內生外延并舉,進一步鞏固與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屬于中國的“強生”。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