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績預喜到預虧,從小虧到巨虧……臨近A股年報披露尾聲,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再度進入高發期。截至23日記者發稿時,兩市已有245家上市公司發布2017年度業績預報或快報的修正公告,其中向下修正業績的公司達165家,個別公司前后披露的業績數據偏離之大令市場瞠目。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除公司基本面突發狀況和技術性失誤外,嚴重的業績“變臉”往往和虛假陳述、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關聯密切。要解決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痼疾,除加強行政監管外,拓寬中小投資者的維權路徑也是當務之急。
165家公司下修業績預期
時至4月下旬,不少上市公司趕在最后時限前修正了自己的年度業績預告或快報。其中,業績大幅向下修正的“變臉”公司不在少數。
4月19日晚間,堅瑞沃能發布2017年業績修正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36.89億元,而此前堅瑞沃能在披露的業績快報中指出,預計公司2017年的歸屬凈利潤盈利約5.22億元。由盈利轉為巨虧,堅瑞沃能前后的業績變動超過800%。
堅瑞沃能業績“變臉”在年報披露季里并不是個案。記者查詢統計上市公司公告發現,截至23日記者發稿時,已有24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7年度業績預報或快報的修正公告,其中向下修正業績的公司達到165家,占比為67.3%,與去年同期的142家公司相比有所增多。
業績“變臉”讓人猝不及防,也直接導致二級市場股價異動。以光一科技為例,在首次披露公司盈利后4月9日至4月11日3個交易日里,公司股價漲幅超過20%。4月11日晚間,公司披露了業績修正公告后,次日公司股價大跌,盤中幾近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2017年度業績大幅向下修正后,相關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走勢呈現了明顯的分化趨勢。
大部分企業受到上一年度經營狀況惡化的拖累,一季度深陷業績泥潭,代表性企業有ST巴士、美麗生態、獐子島等。如ST巴士年度業績由“預盈1.64億元至2.1億元”變更為“虧損15億元至18億元”后,其預計2018年第一季度虧損7000萬元至9400萬元,而其上年一季度盈利為398.75萬元。
部分公司由于提前進行了資產減值計提或收入延后確認,一季報業績得以“翻身”。如猛獅科技在將去年業績由“盈利2億元”變更為“虧損1.4億元”后,預告今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00萬元至3000萬元,比上年同期暴漲472.38%至758.57%。
深圳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所所長張建軍表示,面對部分公司頻現業績“變臉”,單純通過財務指標已很難判斷公司真實價值和成長性,中小投資者在對公司進行財務分析時要結合公司的業務特點、行業變化等基本面深入研究,避免‘踩雷’。
業績變臉或藏“貓膩”
從上市公司公告的業績“變臉”理由來看,商譽減值計提占比最高,資產減值計提、應收賬款減值計提等原因也多被提及。以美麗生態為例,對于業績大幅向下修正的原因,公司表示,近日公司本部與子公司八達園林出現貸款逾期,八達園林原預計施工項目難以順利完成,對2015年收購八達園林產生的商譽全額計提減值準備,減值金額7.11億元。
“近年來上市公司并購潮產生的商譽較多,而以商譽為代表的很多資產在進行減值計提準備測算時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張建軍告訴記者,上市公司業績“變臉”高發的原因,與商譽減值計提沒有量化標準有很大關系,不同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會因對并購標的判斷不同而在減值計提準備數據上產生異議,這在會計核算中難以避免。“真正應該引起警惕的是,利用會計規則進行財務洗澡甚至財務造假的行為。”
“業績預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較大幅度的實際業績與業績預告、快報偏差,有可能會涉及信披違規,乃至達到證券虛假陳述的程度。”萬商天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東律師認為,業績預告與實際值大幅偏離,違背了上市公司需如實、審慎進行信息披露的原則,這種情況下,即使公司后續進行了業績更正公告,仍可能被監管部門關注或問責。
業內人士的上述擔憂并非無的放矢,事實上,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影響企業對業績變動的判斷外,個別企業業績“變臉”背后的“貓膩”值得關注。以去年的山東墨龍(1.47+0.00%)業績“變臉”案為例,去年,山東墨龍及大股東就曾因“業績變臉+巨額精準減持”的行為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最終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上市公司和實控人因此受到了相應的行政處罰。
針對今年以來2017年年報業績“變臉”的情況,滬深交易所繼續保持了重點關注,目前已有猛獅科技、美麗生態、貝因美、沃森生物等多家公司因業績大幅下修收到了監管問詢函或關注函。
多維度破解難題
記者了解到,針對業績“變臉”現象的頻頻出現,證監會與交易所正在逐步加強監管力度。今年年初,上交所最新修訂發布了業績報告、業績快報等五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不僅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明確區分并披露業績變動的具體原因,還必須要重點提示、突出披露本次業績變動的方向、變動金額、變動區間及非經常損益的影響情況等。深交所要求,業績大幅修正的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業績預計“變臉”的原因。
“業績大幅向下修正除了影響股價外,還會影響到企業的公眾形象。”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認為,業績“變臉”會使投資者對公司的正面預期落空,進而影響交易行為。上市公司業績信息的披露口徑不連貫、不一致,則損害了公司公信力,容易讓投資者對公司的規范性及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
根治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痼疾,除了加強行政監管,付立春認為,對于那些因為客觀原因造成的業績預測失真,公司應注意加強財務、法務、信披等部門的專業性和協同性,而會計審計等中介機構要以更加勤勉、負責的態度對待上市公司業務。而針對一些鋌而走險的、明知故犯的公司,則要通過進一步增加企業的違規、違法成本來加以震懾和約束。
張東告訴記者,上市公司業績預告出現重大偏差涉嫌違反《證券法》關于信息披露的規定,屬虛假陳述。當信息披露義務人披露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等情形的,可按照《證券法》追究相關主體的虛假陳述的民事責任。
張東認為,上市公司出現業績“變臉”乃至虛假陳述時,往往會對二級市場股價造成擾動,從而使公司股東遭受相應的投資損失。與目前行政處罰分別給予公司及個人60萬元和30萬元的頂格罰款相比,公司中小投資者的損失總額相對巨大。在這種情況下,引入常態化的中小投資者維權機制、擴寬中小投資者的維權索賠渠道顯得很有必要。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