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李萬晨曦
5月3日下午,《證券日報》記者前往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特生物”)參加公司2017年度股東大會,進入公司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壁畫,其由多枚注射制劑藥瓶瓶蓋組成的鼠神經生長因子DNA螺旋圖案。海特生物正是一家生產“金路捷——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制劑、具有自主研發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
走進會議室,公司工作人員便給記者遞上一杯黃色的“飲料”,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飲料”是用公司自己生產的鐵皮石斛凍干飲片沖泡而成。公司正在向大健康領域擴展,海特生物投資的英山縣紫楹石斛產業有限公司以傳統中藥“鐵皮石斛”為突破口,目前公司利用英山300畝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的優勢,結合自身現有的凍干技術,在凍干中藥飲片技術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金路捷“一品獨大”引擔憂
海特生物登陸A股市場不足一年的時間,因其生物醫藥概念引起投資者廣泛關注,公司主要產品是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金路捷,金路捷也是公司收入及利潤的主要來源。
在股東大會現場,有投資者關注到公司目前處于金路捷“一品獨大”的產品經營模式,因此詢問公司的經營業績是否受制于該產品的市場環境以及公司應對策略。海特生物董事長陳亞表示:“金路捷受市場影響其實不大,產品單一是生物醫藥行業的普遍特點,但我們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通過自主研發加快新藥研發、上市進程。”事實上,生物醫藥企業由于發展晚,而且數量不多,有國藥準字S字號的藥品批件藥物也就更少,其不同于化學藥品企業和中藥企業的產品門類較多,而公司的新藥上市也需要一段時間。
據悉,海特生物子公司北京沙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沙東”)正在研發I類新藥“注射用重組變構人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簡稱:CPT),該藥主要應用于血液系統腫瘤、胃癌、結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屬于靶向基因工程抗腫瘤新藥。目前該項新藥的研發處于三期臨床試驗階段。該項醫藥研發工作如果獲得成功,預計將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證券日報》記者問及該項目的最新進展,陳亞表示:“新藥產生效益還需要時間,希望投資者能有一定的耐心。”據悉,公司對北京沙東項目的技術對接已經全部完成,該項目研發團隊聯合了全國30多家醫院同步做雙盲試驗,臨床數本周已經做到了309例,現階段平均每月約8例,距離417例揭盲上限已經不遠,但即使得出臨床結論后,還要經過生產許可的申報、GMP認證等程序。
自主研發進入診斷領域
“我不主張巨大的代價收購市場份額,通過并表裝飾業績,這會產生巨額商譽,增加風險。”陳亞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即使海特生物上市第一年的業績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驚喜,但陳亞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還是充滿了信心。數據顯示,2017年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5億元,同比降低2.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2億元,同比降低9.34%,甚至在研發費用的占比上,也有投資者提出了疑慮,去年公司研發費用為2449.77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3.27%,下降0.63個百分點。
“北京沙東的問題,我們本著審慎的原則,投資和借款并沒有計入研發投入,而是全額計提,這樣看起來公司的研發費用并不高,實際上對北京沙東的投資肯定是用作研發,賬面上沒體現出來。”陳亞同時表示公司仍將加大研發投入。
公司在繼續創新、豐富產品線上也做了一些努力,海特生物在今年1月底收購體外診斷試劑生產企業珠海海泰生物,布局體外診斷行業。陳亞表示:“這么做有三點原因,一是這幾年診斷行業快速發展,超過制藥企業;二是公司收購診斷企業依靠的還是生物技術;三是此次收購其實投資并不大,主要是為了研發,而不是買市場份額。進入診斷領域,我們提出‘進入賽道靠自己努力’”。
具體來說,診斷領域目前分三類:poct快速診斷、基因檢測、分子診斷,公司有可能進入前兩個領域。“而目前銷售費用比較高的問題,還是和產品單一有關,如果產品線逐漸豐富起來,可以降低銷售費用的占比”,陳亞說。
股東大會結束后,《證券日報》記者前往金路捷凍干粉針劑生產車間,在無塵、明亮的車間里,記者看到一箱箱剛剛包裝好的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凍干粉針劑,“產品銷往各大醫院,需求量很大,但我們整個生產線基本是全自動化的,整個生產線70多人,其中包裝車間的工人算是最多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走出車間,記者看到正在建設的大樓,據了解這是在建的募投項目生物工程藥物總綜合制劑基地升級項目。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