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誠 劉冬
“未來的隱形冠軍。”一名行業分析師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如此評價凱眾股份:高增長、高分紅、較低市盈率,長期來看,這是一只難得的成長股。
主營汽車配件的凱眾股份于2017年1月份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然而,與很多被爆炒的次新妖股不同,上市后凱眾股份選擇了潛龍在淵,并在2017年交出第一份亮麗財報。
年報顯示,2017年,凱眾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50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38%,遠高于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1.4%的增長;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4億元,同比增長28.4%。同時2018年一季度公司實現凈利潤0.43億元,同比增長24.8%。
凱眾股份在過去外資壟斷的汽車懸掛減震元件細分市場實現了突圍,在整車市場增速放緩之下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從2013年至今,連續多年保持主要產品40%以上的高毛利率。
凱眾股份總經理楊建剛近日接受《證券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未來機遇大于挑戰,從已投產和正在開發中的項目來看,未來三年持續較高速度增長可期。
中銀國際證券研究員朱朋認為,凱眾股份在新材料領域具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在汽車行業具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內生外延有望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五年規劃保障長期高速增長。
一家“實在”的企業
“我經常跟員工講,沒上市之前小日子過得舒服,我們多年來沒用過銀行貸款,每年保持非常高的分紅。”楊建剛回顧上市之路時感慨道:“但上市之后其實我們還是面臨了很大壓力,這個壓力更多是來自于資本市場。”
在外界看來凱眾股份很低調:2017年上市之后并沒有大的動作,亦沒有對外宣傳,股價也表現平穩,但這一年他們卻專注做了這件大事:制定五年發展規劃。
按照五年發展綱要的目標,凱眾股份會持續在減震元件、踏板總成、電子油門等公司現有核心產品的市場和研發投入,強化核心競爭優勢,力爭在5年內實現緩沖塊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國際市場份額翻一番;輕量化踏板總成國內市場份額第一。
在新業務領域,公司認為新能源業務和行業“新四化”提供配套是發展重點,同時,公司還在積極部署智能倉儲領域,并通過外延式并購加大行業占有率。公司的目標是五年內實現新業務銷售收入占比20%,十年內新業務銷售收入占比達到50%。
企業上市后會面臨資本市場的壓力,誘惑,還有盲目投資的沖動,公司則耐住了寂寞。“2017年我們埋頭專注在公司未來規劃和戰略構想上。因為上市要對股東負責,對中小股東負責,作為一個企業,不能光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楊建剛如是說。
通過專訪,《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剖析凱眾股份分紅、技術研發和募投項目投資等種種因素來看,凱眾股份是一家“實在”的上市公司。
盡管政策三令五申提倡分紅,A股“鐵公雞”依然高居不下。從未來三年(2017年-2019年)利潤分配計劃來看,凱眾股份分紅慷慨:以現金方式,計劃每年分紅將不低于可分配利潤的40%;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分紅比例更是分別高達84%、63%和65%。
楊建剛表示,凱眾股份想做一家百年老店,想做一只業績高增長高分紅的股票。
除了感慨分紅受投資者歡迎外,公司創始團隊清一色來自國內原材料頂尖的科研機構——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黎明研究院”),公司董事長楊穎韜,總經理楊建剛,副總經理侯瑞宏等9名董監高均來自黎明研究院,董事楊茂良目前還同時擔任黎明研究院總經理、黨委書記這一背景就體現出公司背后的技術力量雄厚。
公開資料顯示,黎明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根據我國國防建設的需要,由北京、上海、天津和沈陽化工研究院的相關研究室在青海組建而成,主要從事化工新材料和化學推進劑及其原材料的研究開發;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創新型企業,資產總額11億元,現隸屬于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該院目前是凱眾股份第二大股東。
除了有著雄厚的技術靠山支撐外,《證券日報》記者發現,相比一些上市公司募投項目參雜“水分”最終使出延期或更換項目的招數,公司三個募投項目除研發中心還在建設期,另外兩個項目已開始有真金白銀的收入,并正在逐步收回投入成本。
其中,轎車懸架系統減震產品建設項目截至2017年期末,已累計投入資金6878.32萬元,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27億元;轎車踏板總成生產建設項目: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21億元。
新能源車業務爆發新增長點
作為汽車配件制造商,凱眾股份主要從事乘用車底盤懸架系統減震元件和操控系統踏板總成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減震元件產品主要包括緩沖塊、彈簧墊、減震支撐以及防塵罩等;踏板總成產品包括制動、離合和油門三種踏板,有單體式和集成式兩種總成方式。因此公司發展與整車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
國內汽車市場已經從兩位數增速的高速發展步入平穩期。2017年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480.7萬輛和2471.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6%和1.4%,可以看到,2017年是在2016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出現的增長,乘用車行業整體運行呈現低速增長的態勢。
相反,另一邊新能源市場卻風景獨好:2017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增長迅速,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47.8萬輛和46.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1.7%和82.1%;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1.4萬輛和1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0.3%和39.4%。
對目前所處形勢,楊建剛分析,第一,中國汽車市場經過前十幾年快速增長后,從2016年、2017年開始進入穩定發展階段,2018年4月份乘用車市場增長9%。他預計2018年全年約為3%的增速,未來幾年難以保持兩位數增長成為業內共識。第二,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產業,在中國和全球保持高速增長,凱眾股份的主要產品減震元件和踏板總成同樣適用于新能源車,因此新能源業務的發展成為對抗傳統汽車市場增速下降的利器。
楊建剛在采訪中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在新能源車方面,凱眾股份已經拿到上百個新車項目訂單,對每年銷售收入的貢獻將十分可觀,合作的廠商有上汽,眾泰,長安,大眾,神龍,比亞迪,江鈴,廣汽,德國保時捷,歐洲大眾等等。”
楊建剛還向記者介紹,“新四化”浪潮勢不可擋,即電動化,智能化,車聯網,共享車。“新四化”由上汽集團率先提出,上汽旗下創投公司則是凱眾股份的股東,因此在其“新四化”轉型過程中,需要供應商的配套支持勢必會催生出與公司的相關合作。
但楊建剛也坦言,共享車將會給配件乃至整個汽車行業帶來顛覆性的挑戰。然而,他預計這項技術真正成熟落地應用還要10年-15年,這給了公司充分應對時間。
掘金海外市場
據了解,凱眾股份在未來規劃中將公司的愿景定位為“致力于為每輛車提供安全和舒適,成為技術領先的全球化企業”,從關鍵詞“每輛”和“全球化”來看,凱眾股份對于市場開拓雄心勃勃。
盡管公司拳頭產品減震元件在2017年已占據國內高達30%的市場份額,可以說位列前茅。但某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表示,由于主要產品的單車價值量比較低,即使全市場覆蓋,業務規模還是存在上限。不過楊建剛認為還遠沒有觸及天花板。
據了解,上述減震動產品核心技術在全球范圍中僅掌握在德國巴斯夫,威巴克和凱眾股份這三家公司手中,因此產品競爭不充分,擁有超額利潤和廣闊市場。此外,受益于橡膠類元件的進口替代加速,以及全球化戰略的大步推進,楊建剛認為聚氨酯類減震元件市場規模遠遠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楊建剛表示:“減震元件約占全球9%的市場份額還比較低。由于中國有很多合資品牌,因此現在做汽車配件必須全球化,而且想取得先發優勢,一定是在這個汽車新車型剛發布就開始介入,進行同步開發,而這種新車型同步設計開發能力是很多企業所不具備的。”
據楊建剛介紹,凱眾股份在美國底特律設有子公司,每年出口到美國的銷量價值人民幣2000多萬元,而且連續三年獲得美國通用全球優秀質量獎。
“通用的這個獎很難得,國內沒幾家企業能做到。在美國市場我們與福特合作量也很大。歐洲市場主要是德國大眾,奧迪,還有保時捷都是公司合作客戶,大眾奧迪和保時捷目前產品還沒量產,項目訂單已經到手但公司還處于開發階段,預計2018年陸續量產,今年,公司還在捷克新設立了一個倉儲中心。我們在日本也有辦事處,這些都是我們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
此外,凱眾股份目前第二大產品踏板總成在國內市場份額僅為5%-6%。在以國內合資品牌為主,國際市場尚未開拓的情況下,楊建剛認為該業務增長空間很大。
楊建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外資車輛對踏板質量要求很高,今年公司在全面整改,比如成立專項研發改進小組、優化原廠房布局、擴建踏板生產車間等。”
據楊建剛透露:“這兩年我們還延伸出一個產品叫電子油門,2016年底開始給上汽供貨,2017年銷售10萬套以上,頗受市場歡迎。”
精選外延式并購
凱眾股份保持業績高增長的秘訣除了管理穩健,技術雄厚和長期積淀的量產能力,還要歸功于豪華的客戶陣容,這為公司開拓新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據了解,目前凱眾股份的國內客戶涵蓋了幾乎所有知名乘用車整車企業(含新能源車)和減震器公司,國際客戶包括美國的通用、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歐洲的大眾、奧迪、保時捷,日本的本田、三菱、馬自達,以及天納克、昭和等主流減震器公司。
除了做精做強主業保障內延式增長,凱眾股份也在考慮利用并購來擴大業務規模和擴展內涵,但要做百年老店的凱眾股份很“挑剔”,對資本運作有自己的節奏和考量。
楊建剛表示,公司并購首選標的就是目前的競爭對手--外資企業,正在靜等時機。公司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10年成為細分市場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此外,在新業務方面,公司并購的重點領域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在我們的規劃中,公司五年后新業務銷售收入占比將達20%,十年新業務銷售收入占比達50%。”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