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殼上市一度是一些公司尋求上市的最佳渠道。但隨著重組新規的實施、二級市場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借殼上市的市場已不再熱鬧。但這并不意味著殼交易市場的冷淡。相反,當前市場下的殼交易甚至更為頻繁。
“現在可以作為殼資源的上市公司很多。”7月17日,一家中型券商的并購人士告訴記者。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A股持續下跌之下,大股東所質押的股權帶來的平倉風險成為此輪大股東賣殼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7月9日,金一文化公告將以1元價格賣殼,背后的大股權就面臨股權質押平倉的風險。而這并不是個例。記者獲悉,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以0對價轉移控股權,通過定增的方式實現資產方借殼上市。
面對如此便宜的殼,一些資金難禁誘惑,當前市場上不乏一些囤殼者。這或許是囤殼的好時機,但問題是殼已經不那么值錢了。擊鼓傳花的游戲可能還在繼續,但關鍵是曾經暴利的殼生意的生態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
今年披露借殼上市僅4例
7月10日,東方新星公告表示,將通過重大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實行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變更為南京奧賽康。簡而言之,這是一起典型的奧賽康借殼上市的案例。而這樣的案例在目前的資本市場下已經變得十分稀少。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發布資產重組方案中構成借殼上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只有4家,分別為東方新星(002755.SZ)、萬邦德(002082.SZ)、亞夏汽車(002607.SZ)和ST嘉陵(600877.SH)。2017年全年也僅有6家,分別為360借殼江南嘉捷上市,領益制造(002600.SZ)、東方市場(000301.SZ)、銀星能源(000862.SZ)、通達動力(002576.SZ)和ST云維(600725.SH),后三家全部重組失敗。
曾幾何時,借殼上市是部分企業熱衷的上市方式,借殼上市的案例也一度很多。數據顯示,2014年借殼上市的數量是28家,2015年是26家。但熱鬧的市場在2016年年中按下了剎車鍵。
當年6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其中尤其針對借殼上市的要求,成為了“史上最嚴借殼標準”。隨后,借殼上市數量急劇減少。2016年下半年,借殼上市的企業數量是零。
從2017年以來,市場開始有所恢復,但借殼上市的數量都在個位數。
“現在有借殼需求的公司群體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大體量的企業該上市的都已經上的差不多了,還沒上的95%有問題,就算想借殼也借不了。重組新規之后,對借殼上市提出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此前通過IPO正常上市的路徑比較順暢。”7月17日,一家中型券商的并購人士向記者表示。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表示,目前資本市場上真正優質的資產并不多。在監管從嚴之下,資質差的資產借殼上市要想通過證監會的審核并不容易。
在監管從嚴以及現有市場環境下,借殼、炒殼變得越來越難,借殼上市的交易也越來越冷淡,但這并不意味著買賣殼市場的冷淡。根據記者了解到,目前的買賣殼市場可能會更加活躍。
市場現0元賣殼
7月9日,金一文化(002721.SZ)發布公告,金一文化控股股東的實際控制人鐘蔥及其弟鐘小冬把控股權轉讓給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易作價合計1元人民幣。
若按照7月9日8.6元/股的收盤價計算,金一文化總市值71.78億元。海科金以1元的代價取得金一文化18.41%的股權,市值高達13.21億元。1元賣殼,著實震驚業內。但這背后是控股股東的被迫選擇。
在上證A股持續下跌之下,一些質押股份的上市公司大股東承受平倉風險。例如,金一文化在5月29日就公告表示,實際控制人部分質押股份觸及平倉線。
受困于質押股份平倉的壓力,一些大股東被迫開始走上賣殼的道路。“有質押強平的壓力,上市公司賣殼求生的需求很多。但買方買了殼,也不會很容易重組注入資產。”香頌資本沈萌認為。
“現在可以作為殼資源的公司太多了,所以價格也比之前便宜好多。”上述券商并購人士告訴記者。
不僅是1元賣殼,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甚至有多家上市公司正在尋求0對價轉讓。例如,就有中介機構人士表示,某醫藥上市公司欲0對價轉讓上市公司控股權,通過定增的方式實現資產方借殼上市。
買賣殼的邏輯已經發生變化。
“以前賣殼更多是為了直接拿到一筆現金。但是現在市場變了,有時候需要通過后期標的資產來進一步提升自身財富價值。”一位私募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部分情況是大股東盡管轉讓控股權,但仍然持有股份。借殼上市一般伴隨著股價上漲。通過股價上漲實現自身財富的升值。不排除背后有著質押平倉的壓力。”該負責人表示。沈萌認為,大股東股權質押平倉是此輪賣殼的重要壓力。
無疑,在上證A股持續下跌、市場資金緊張、監管從嚴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暴利的殼生意已不復存在。如今買賣雙方的地位在向買方市場傾斜。于是,這又被看作是“囤殼好時機”。
“據我了解,現在有基金就在做這事,有錢的基金先把控制權拿下來,然后放著等待市場好轉。”一家中型券商的并購人士告訴記者。
但這種風險無疑是巨大的。“就算殼便宜,但至少也要幾億。這種資金又大多是高杠桿。如果市場保持這樣幾年,資金成本又很高。一旦流動性收緊,勢必會導致高杠桿融資抽水,到時候問題更大。”沈萌向記者表示。
“游戲規則和對手已經變了,但很多人還沉迷在舊套路。借殼重組會給上市公司帶來資產質量的提升這的確會刺激股價上漲,但幅度和速度已經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沈萌說。上述私募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買殼之后的交易已經不像從前那么容易操作了。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