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饒守春 北京報道
10月22日,ST股成為A股行情最為亮眼的板塊之一。
Wind資訊數據顯示,當天滬深兩市的88家ST股中,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在開盤時即封漲停,此后有多只個股出現跟風漲停情況,至收盤,ST股中出現漲停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5家,占比高達62.5%。
ST股集體飆漲的背后,是監管層近日對并購重組政策的調整。連日來,證監會先是發文表態將鼓勵市場化并購,支持優質境外上市中資企業參與A股并購重組,后又稱將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由3年縮短為6個月。
市場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ST股漲停潮的背后,是將相關新規理解為對重組并購進行松綁,并認為將利好“殼資源”,“但具體是否利好還很難有定論,未來在行情方面,具有成長性的個股仍然會是引領者”。
ST股集體大漲
*ST凱迪(000939.SZ)成為10月22日當天ST股中,股價走勢最為典型的代表。
當天,*ST凱迪開盤后股價即持續震蕩上揚,至午間臨近收盤時,終于站上漲停線。午后*ST凱迪股價雖再有震蕩,漲停板也多次被打開,但最終仍以漲停收盤,股價為1.03元/股。
此前一天,*ST凱迪收盤價僅為0.98元/股,這是其股價首次跌破1元,也成為目前兩市中為數不多的“仙股”之一。
*ST凱迪22日股價的漲停,被外界認為既意外又情理之中。意外在于,由于公司身處債務難解的困境,經營隨之癱瘓,股價也因此出現連續24個一字跌停。截至目前,雖然上市公司方面提出了“資產處置+債務重組+股權重組”的“瘦身自救”方案,但爭議仍然沒有平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上周舉行的*ST凱迪股東大會中,現場火藥味頗濃,針對公司的“瘦身自救”方案提出質疑,而最終公司股東投票也呈現出明顯的分歧。
情理之中則在于,當天除*ST凱迪外,還有數十家ST股也出現了類似的漲停行情。
Wind資訊數據顯示,22日早間開盤,A股即有23家ST股出現了漲停,這股行情在隨后繼續呈現擴大跡象,一度超過30家,至下午收盤時,漲停的ST股數量更達到55家。如果只計算當天有交易的81家ST股,漲停比例高達68%。
這一波ST股集體漲停潮的出現,被認為與連日來監管層頻繁出臺的并購重組新規有密切關聯。
據上周五證監會官網披露,在通報近期完善并購重組監管工作情況中,除表態將進一步鼓勵市場化并購,提高審核效率,發揮并購重組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外,同時還稱將積極支持優質境外上市中資企業參與A股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對于此類并購采取同境內企業并購同類標準,不設任何額外門檻。
權威數據顯示,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7家中概股公司通過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
隨后,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在答記者問中進一步表示,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將從原有的3年縮短為6個月。
“這一套有關并購重組的監管組合拳,對‘殼資源’明顯利好,ST股以前被頻繁關注和炒作,也是因為具有的‘殼’屬性。目前來看,在當先A股行情下,并購重組的監管有略微松口的跡象,但長期發展情況還不明朗。”10月22日,一位長期關注ST板塊的上海牛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普漲行情或不可持續
并購重組新政的頻繁出臺,被認為將一定程度助力這一市場的快速回暖,但在此基礎上ST板塊是否也將迎來長期的飄紅行情,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新時代證券首席中小盤研究員孫金鉅表示,據其團隊的研究,近3年來共有156家企業IPO被否,如果按照原有的并購重組規定,均無法參與此后的A股并購重組實現資產證券化,但在新規下,其中有137家公司已可以開始籌劃重組上市,涉及的對價超過2638億元。
“IPO被否到可重組上市的時間間隔大幅縮短,為并購重組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大額標的。”孫金鉅表示,“如果疊加證監會10月12日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相關問題與解答》對控制權變更認定的放寬,有助于不構成借殼的大額并購的推進。借殼上市和大額并購有望興起,助力并購市場的快速回暖。”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機構高管亦認為,IPO被否企業參與重組的時間期限從3年縮短至6月,將給A股短時間內提供大量并購標的,且其中將不乏優質的并購項目,也由此將出現對應的并購方,從而有利于其走出一波行情,但對于ST板塊整體行情而言,未來仍將呈現分化。
“出現分化的原因,仍在于目前A股估值體系的變化,ST股已經不再具有集體大漲的基礎。未來,除了具有明確的并購意向的ST股外,一些業績確定、產業具有成長性乃至周期性的個股,仍有可能在估值上得到修復和進一步向上的空間。”上述私募高管說。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來股價出現30%以上跌幅的ST股共有77家,由此市值低于30億元的也隨之達到68家。
業績層面,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仍處于虧損的ST股有51家,占比高達58%;三季度已經披露業績預告的54家上市公司中,業績預虧的也有29家,占比54%。
“ST股行情未來分化肯定是趨勢,尤其是在目前退市制度逐漸完善,退市個股數量增加,成常態化的基礎上。隨著保殼成本的增長,一些已經喪失成長機會,或者負面纏身的ST股被退市或許將是大概率事件,其它則有可能從現在松動的并購重組政策中獲得更好的機會。”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說。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