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回購制度修正后,隨之拋出股票回購預案的中國平安正在引來市場甚多關注。
10月29日,中國平安(601318.SH)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審議回購公司股份及相關授權的方案》的回購預案,擬回購不超過總股本10%的公司股份。
截至2018年10月30日,中國平安總股本達182.80億股,其中A股與H股各有108.33億股和74.48億股。若按照10月30日中國平安收盤價62.80元/股簡單計算,中國平安若頂格回購10%股份耗資規模則將達1147.98億元。
由于尚需股東會通過,上述回購仍然停留在預案層面。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平安的回購預案更多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股份回購自由度,真正動用達千億級資金規模的可能性仍然有限,但在引導市場情緒上具有積極作用。
千億回購在望?
“為什么是中國平安?”這是不少市場人士收到其擬進行股份回購信息時拋出的疑問。
“回購股份是對監管有關鼓勵回購股份、穩定市場政策的響應,同樣也是在市場估值相對較低的時點,順應公司戰略發展的需要。”10月30日,一位接近中國平安人士表示。
事實上,中國平安回購股份的決定,恰好在《公司法》有關股份回購制度完成修訂后接踵而至。
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及公司章程等有關規定,對股份回購制度進行了完善,增加了三種允許股份回購的例外情形,包括“將股份用于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上市公司為避免公司遭受重大損害,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前述接近中國平安人士認為,中國平安的股份回購屬于新增三類情形中的第二種。
“大股東或者公司管理層有維穩市場股價的訴求,而實施股份回購如今顯然是一種實現路徑。”前述接近中國平安人士表示。
“一方面是政策的順水推舟,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平安具有采取相應股份回售的能力。”10月30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對此指出。
事實上,中國平安用于回購的資金勢能也的確蔚為可觀。據三季報披露,中國平安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貨幣資金多達4982.53億元,占同期69109.35億元的總資產比例達7.21%,這一比例大幅超過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太保(601601.SH)、新華保險(601336.SH)同期的2.17%、0.96%和2.56%;此外中國平安還有7674.22億元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例達11.10%。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平安更加充裕的現金與其金控模式下的并表有關。“中國平安雖然分類上屬于保險公司,但實際是多元金融的金控企業,其和其他險資在所持現金比例上的可比性并不大。”前述非銀金融分析師指出,“但也正是相對更高的現金比例,讓其有可能為股份回購做足準備。”
重在預期引導
事實上,和滬深300等指數相比,中國平安10月份以來的跌幅相對有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中國平安自10月8日至10月30日累計跌幅僅為8.32%,同期滬深300累計跌幅達9.56%。
由于跑贏同期指數,亦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平安在當前價格上實施回購并不劃算。
“雖然指數整體處于低估值區間,但作為藍籌股,中國平安是跑贏了大盤的,這種情況下其實回購的意義不大。”10月30日,北京一家TMT類上市公司董秘坦言,“如果股價跌幅相對大盤更劇烈而業績又沒出問題,則回購價值更明顯。”
從中國平安的表態來看,即便股東會通過了回購方案,中國平安也仍然對回購時機的選擇具有選擇權,據其公告表述,將“根據資本市場、公司股價的波動和變化”來回購股份。
“中國平安在何時回購、回購多少仍然取決于其股東會的通過情況和通過后的公司董事會決議情況。”前述非銀金融分析師指出,“回購方案只是在合規狀態下向股東會申請一個回購額度,但選擇權仍然在公司手中。”
“在股價較低的時候進行回購成為庫存股,并在上市公司股價較高時擇機回售給市場,進而形成上市公司對自身股價的逆周期調節效應,以平抑市場的過大波動性,降低市場風險。”10月30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師指出。“回購預案本身也是對市場預期的一種引導,如果股價再低,公司層面的回購機制就是一種‘托底’。”
回購預案發布后,中國平安的股價似乎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撐。雖然早盤以低于60元/股的價格低開,但盤中不斷震蕩上攻,最終以1.29%的漲幅結束了全天走勢。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