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新中國迎來了70周年華誕。70年風雨兼程,70年崢嶸歲月。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后的飛速發展,到如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批批國企的前赴后繼,他們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本報記者 董少鵬 李喬宇
2019年4月1日零時,在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航天信息”)“零點值守”專項保障指揮大廳中,全國各地陸續傳來成功開出新一輪減稅降費后第一張新票的消息。一直在指揮大廳現場值守的航天信息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天暉終于舒了一口氣。
《證券日報》記者走進航天信息
近日,馬天暉在公司總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談起5個月前那次大會戰,眉宇間依然帶著大會戰的豪氣。
“那個時候壓力相當大。”據馬天暉回憶,“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深化增值稅改革的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3月15日,總理在記者會上宣布4月1日正式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在這之前誰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時候實施。”為了這個時刻,航天信息先期準備了多套工作方案,組織了兩千多人的技術攻關和服務保障團隊。終于,在《政府工作報告》宣布稅制改革的26天后,航天信息負責的全國需要升級的700多萬戶一般納稅人全部完成了系統更新升級。
董事長馬天暉接受《證券日報》專訪
從1993年開始研發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至今,26年來,航信人艱苦攻關,實現一系列技術和管理創新,為國家稅收安全保駕護航。用馬天暉的話來說,航天信息“這些年干的都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計民生的大事”。
為了中央的囑托
時間回溯至1993年,當時社會上不法分子利用發票偷稅漏稅現象十分嚴重,假發票、陰陽票等屢見不鮮,國家稅收大量流失。
時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原主動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請纓,提出用航天高科技手段解決這個問題,當即得到同意。隨后,劉紀原和時任副總經理夏國洪聯名寫信給朱镕基,提出了“關于建立全國稅控收款系統的方案及有關工作的設想”。
“防偽稅控系統的工作,我絕對支持。我現在希望你們加快防偽稅控系統的建設。”1997年,朱镕基作出這一指示,并先后多次就防偽稅控系統工作作出批示。
2000年,國務院批準了國稅總局關于用3年時間將防偽稅控系統推廣到所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請示報告,防偽稅控系統作為“總理工程”,在全國大范圍內得以推廣應用。同年11月份,航天信息成立。
“偷稅漏稅,實質上就是在偷國家的錢。每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實質上代表的都是真金白銀。”馬天暉談道,航天信息從事的無論是政府業務還是企業業務,幾乎都是涉及國家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的,“哪一項都不能出問題,航天信息這些年一直在極大的壓力中履行著社會責任”。
參觀展廳
對于航天信息而言,2003年或許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在公司2003年年報中有這樣幾句話,“本年度,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將防偽稅控系統覆蓋所有一般納稅人并于2003年7月1日取消手工發票的要求,公司經理層和全體員工一道,克服了非典帶來的不利影響,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過去十年的工作量”。
2003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非典疫情。據馬天暉回憶,“當時,幾位負責防偽稅控系統推廣的北京同事到上海出差,做認定系統聯調測試和網絡版安裝工作。因為當時北京疫情比較嚴重,幾個人到上海后沒有賓館敢接待,最后,還是在國稅局幫忙協調下得以入住賓館。”馬天暉談道,還有很多在非典期間出差的同事,都受到了先被隔離,等過了觀察期再繼續工作的“待遇”。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航天信息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103.8%,全年經營業績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好的記錄。
“這就是航天精神。”馬天暉告訴記者,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沒有這四個“特別”,航天信息如今的許多成績都“干不出來”。
防偽稅控系統全面推廣以來,有效遏制了稅收不法行為,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被譽為中國新稅制的“生命線”和防止偷漏稅的“殺手锏”。
光榮的荊棘路
“有企業的地方就有稅收,就需要航天信息提供服務。”在航天信息的一間會議室里,馬天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就意味著航天信息的“疆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她介紹,航天信息在西部邊陲城市喀什設有站點,專為位置偏遠、經濟落后、戶數稀少、維穩任務重的南疆三地(喀什、克州、和田)提供服務。距離喀什29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邊陲小城莎車縣,這里是2014年震驚中外的“7.28”暴力恐怖事件的發生地,也是喀什地區營改增試點的第一站。與個人安危相比,航天信息員工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順利完成任務。他們認真學習了解當地情況,在心中反復預演現場工作流程與應急方案,想著如何幫助少數民族用戶去解決專業問題。
在2015年營改增升級會戰中,航天信息的技服工程師走遍了喀什、克爾克孜、和田三個地區26個縣市168個鄉鎮的每一家企業,操著不太流利的維吾爾語,喝著維吾爾族兄弟遞上的奶茶,踏著塵土飛揚的土路,被當地的客戶親切地稱為“我們的防偽稅控工程師”。
目前,航天信息喀什站點“營改增”戶數,從2014年末的1600余戶上升到2018年的近1萬戶,增加了6倍多。
再來看一看發生在港珠澳大橋上的故事:2018年9月份,初出校門的“95后”青年羅俊不禁感慨萬千,西服革履的他萬萬沒想到,編寫代碼的技術咖們還要扮演“搬運工”“安裝工”等角色。
當時正是港珠澳大橋開通前夕,在大橋珠海公路口岸珠澳邊界區,旅客通關使用的“三門通道”自助通關閘機正是由航天信息耗時4年傾力研制的。
但將長5.5米、重達500公斤的自助通關閘機運到安裝現場絕非易事。由于市區限行,為了準時安裝好全部40條通道的自助通關閘機,羅俊所在的團隊只能晚上22時以后出發,次日凌晨2時至3時到達,而且要來回走十幾趟。“在一次搬運過程中,設備發生了傾斜,大家第一反應不是躲,而是爭相伸手、伸腳過去墊。”這是年僅22歲的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航天精神。
聆聽講解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航天信息歷時4年的研發成果通過了“實戰”檢驗。在那4年里,航天信息自助通關項目團隊申請專利24項,在深圳、珠海、廈門、琿春、順德等地布局500余條自助通道和300多臺邊檢用自助設備。那期間,大家的休假時間幾乎為零;由于忙碌奔波,團隊的“全家福”也僅有一張。
目前,航天信息服務著全國各地近1500萬戶企業。時勢造英雄,改革開放、稅制改革給了航天信息“開疆拓土”的機遇;英雄也造時勢,一代代航信人也用青春和熱血推動了改革開放、稅制改革穩健前行。
航信人的腳步還踏上了“一帶一路”。在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地,航天信息提供的系統化服務滿足了當地需要,受到多方贊賞。
“‘一帶一路’給航天信息帶來了新的機會,我們也在積極走出去。”馬天暉談道,傳統的防偽稅控業務在中國正面臨著互聯網時代的轉型,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天信息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做法仍可復制。
推動四大板塊高質量發展
2003年,航天信息經歷了很多大事,其中一樁就是登陸上交所。從上市第一年起,航天信息就堅持向投資者分配現金紅利,當年每10股派發現金9元。
至今,航天信息堅持分紅16年,累計分紅金額逾58億元。
馬天暉談道,上市以來,航天信息一直堅持高比例現金分紅,一方面通過分紅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也能夠借此提高市場競爭力,樹立品牌形象。
“我們是央企,必須做一家有責任的上市企業,回報股東就是履行責任。”馬天暉說:“航天信息不僅僅是航天系統企業,它更是全體股東的企業,也是全社會的企業。”
借助資本市場,航天信息有效實施了股權激勵制度。馬天暉介紹,母公司航天科工授予航天信息很多管理上的自主權。“我們有一套股權激勵政策,核心研發人員基本全部覆蓋到了。在航天科工所屬22家二級單位里,我們是第一家。”
“作為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航天信息的薪酬體系要符合相關要求”,在馬天暉看來,“實行股權激勵不但可以激勵核心骨干,增強歸屬感,提高凝聚力,事實上也極大激發了企業的發展活力。”
航天信息自成立以來,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國計民生,在稅務、金融等領域提供創造性服務,形成了一系列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下一步將如何創新發展和防范風險呢?
對此,馬天暉表示,“航天信息將積極把握國家改革與發展的機遇期,順應產業互聯網發展浪潮和信息安全創新應用趨勢,面向政府(行業)及企業信息化市場,依托政務、稅務、公安、金融等領域的業務優勢,著力打造‘平臺+產品+服務’的‘三位一體’新業務體系,為政府的智慧化監管與服務提供信息化支撐,為企業提供財稅服務、金融服務及IT服務。”
馬天暉還表示,“航天科工的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我們也秉持同樣的價值觀。我們研究落實國家的政策,服務國家發展的方向,順應改革大趨勢,就是要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計民生。”
“航天信息的名號是公司第一任董事長夏國洪起的,當時他還提出‘航天信息,信息中國’的理念,今天來看,這個名字很有前瞻性,將近20年了還是很適用。”馬天暉說,航天信息以稅務服務起家,下一步要做互聯網視角下的全稅種的稅務業務,要讓金稅、金融、智慧、網信各個業務板塊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核心仍然是信息安全,會繼續加大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沒有技術創新,后面的路走不長,也走不遠。我對航天信息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