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李春蓮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全球醫藥巨頭再次齊聚。對跨國藥企來說,進博會不僅是其秀肌肉的平臺,更是他們抓住中國醫藥市場改革新機遇的方式。
《證券日報》記者在進博會現場了解到,包括賽諾菲、葛蘭素史克、輝瑞等跨國藥企紛紛展示了公司創新產品,一些企業還展示了尚未在中國上市的產品。
一位投資人士向記者介紹,醫改持續推進,帶量采購范圍拓展,讓跨國藥企的戰略也隨之調整。從目前公布的業績來看,隨著中國藥品審評審批提速,專利藥、創新藥業務已經成為跨國藥企業績在中國增長的驅動力,也成為跨國藥企不斷加碼的領域。
進博會上
跨國藥企爭相展示實力
在第二屆進博會現場,記者看到了來自輝瑞、賽諾菲、強生等跨國藥企的產品展臺,加碼創新是這些企業的共同點。
記者從輝瑞了解到,得益于中國政府對創新藥品的加速審批,公司在進博會上展示了一系列創新藥和治療方案,包括近期獲批上市的乳腺癌創新藥愛博新、肺癌創新藥多澤潤、突破性創新型抗生素思福妥等。在此次進博會上除了展示已獲批的創新產品外,多種尚未在中國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物也相繼亮相,包括罕見病、特應性皮炎和肺炎球菌沛兒疫苗的成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老年人)適應癥。
賽諾菲向記者介紹,到2025年,公司將為中國市場引進30余種創新藥品和疫苗。此次進博會上,賽諾菲集中展出了其突破性創新產品,例如:全球首個也是唯一獲得美國FDA及歐盟批準治療成人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靶向生物制劑Dupixent。此外,賽諾菲還將重磅推出法布雷治療藥物Fabrazyme等首發產品。
強生介紹,在第二屆進博會上,公司通過這一綜合性平臺全方位展示旗下醫療器材、制藥、消費品、全視等多元化業務領域的創新產品、前沿技術和先進醫療解決方案。
強生中國區主席宋為群表示:“中國政府繼續加深醫療領域開放程度,加速引入創新醫藥產品,改善醫療可及性與質量,這讓我們備受鼓舞,強生對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而我們從最初引進、生產和制造先進產品,到現在積極培育本土創新能力,強生致力于在中國打造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實現與中國市場的共同成長。”
安進之后
外資藥企進駐加碼
11月份,醫藥圈大事兒不斷。
在美國和中國香港兩地上市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宣布與美國醫藥巨頭安進公司達成全球腫瘤戰略合作關系。其中,安進將以約27億美元(約190億元人民幣)現金,或美國存托股(ADS)每股174.85美元的價格,購入20.5%的百濟神州股份。
據記者了解,這一交易刷新了紀錄,成為中美之間單筆最大金額的藥企股權投資案。
安進中國表示,與百濟神州的合作將對加速公司腫瘤業務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的拓展產生重要的意義。
在行業人士看來,中外聯手拓展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趨勢。
11月6日,在第二屆進博會上,阿斯利康與中金資本宣布將聯合成立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旨在利用阿斯利康深耕醫療健康領域的資源優勢,以及中金資本的投資管理及資本運作經驗,共同打造聚焦醫療健康產業的專項基金,加速推進中國醫療資源優化整合,擴大海外創新引進和本土創新孵化,并助推中國創新惠及全球。該基金是阿斯利康在全球募集的首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醫療健康產業基金,也是阿斯利康產融結合在中國嫁接的首次實踐,未來預期融資規模目標達到10億美元。
據了解,該基金將落戶中國江蘇省無錫市,聚焦包括全球新藥研發、生產運營及商業化發展的全產業鏈,為海內外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跨國藥企不斷介入中國市場的背后,是跨國藥企在中國的銷售額大幅上漲。
賽諾菲11月8日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銷售額為94.99億歐元,其中中國銷售額保持兩位數強勁增長,第三季度銷售額為7.44億歐元,同比增幅為13.7%。默沙東的業績增速則讓其他藥企望塵莫及。默沙東前三季度全球銷售收入349.72億美元,中國區業務收入達到23.68億美元,其中第三季度銷售收入達8.98億美元,同比增長90%。
阿斯利康公布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區收入36.91億美元,同比增長37%。
抓住中國醫藥市場改革帶來的紅利,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
“中國開放創新的土壤,讓更多對于醫療健康產業未來的設想成為現實。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興科技在中國的蓬勃發展為醫療行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國已經成為阿斯利康創新版圖的重要戰略堡壘。”阿斯利康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表示,“攜手中金資本是我們全球創新戰略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阿斯利康將利用我們在全球的資源和網絡,進一步打通中國與全球在醫療領域的優勢對接,助力中國提升醫療研發及創新實力。”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