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舒婭疆
8月26日晚間,茂業商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茂業商業”)披露了2020年中報業績。作為一家覆蓋四川、重慶、深圳、內蒙古等地,擁有22家門店的百貨零售類公司,茂業商業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06億元,同比減少74.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1億元,同比減少62.34%。
今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國社會零售和消費均造成沖擊。茂業商業稱,其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去年下降幅度較大,原因主要為疫情導致百貨零售行業銷售下滑。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茂業商業披露出來的業績情況,僅僅是疫情背景下商貿類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疫情給注重線下零售渠道的業態帶來了巨大沖擊。”
部分地區百貨門店營收同比減少逾五成
2020年上半年,因受疫情沖擊,我國社會零售總額為17.23萬億元,同比下降11.4%。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以及促消費政策的逐步落地,6月份,我國社會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收窄1個百分點,實現連續4個月改善,百貨的線下客流隨著防控形勢的向好亦逐步恢復。
從茂業商業披露的主要經營數據來看,公司分布于各地的百貨、購物中心上半年營業收入全部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小的是公司在呼和浩特的購物中心,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7.25%,下滑幅度較大的是茂業商業位于四川南充的百貨,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91.4%。總體來看,除了呼和浩特的購物中心,上半年,公司位于各地的門店營業收入同比下滑幅度均超過50%。
數據顯示,百貨零售業務在2020年上半年為茂業商業貢獻營業收入11.83億元,毛利率為57.6%,同比變動幅度分別為-77.82%和36.03%。若剔除新收入準則的影響,則門店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5.99%,毛利率同比下降4.63%。
茂業商業指出,疫情期間,公司旗下的百貨、購物中心業態采取了階段性的停業、縮短營業時間及限制客流的措施,同時對供應商提供了減免租金及降低扣率等支持措施。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公司積極推進復工復產,響應政府出臺的各種促消費政策并加大線上布局和運營力度。在一系列舉措之下,二季度公司經營逐步復蘇,銷售與客流明顯恢復,經營業績較一季度有了明顯改善。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百貨零售企業們造成了全方位沖擊,包括但不限于員工流失、資金鏈困難等,今年第二季度,政府牽頭的各類促消費活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沖擊帶來的不良影響。”蘇筱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百貨零售企業面臨三大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雖然對消費板塊多個領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也被認為催化零售業態變遷,加速了百貨零售企業的線上線下融合。
“疫情會進一步刺激民眾線上消費。原本實體零售業受到電商的沖擊,疫情又再次加劇了這一形勢。后疫情時代,百貨零售企業需要凸顯相較線上電商平臺店鋪的自身優勢,加強服務和售后的吸引力。此外,企業需要增強消費者在百貨商場的‘體驗感’。”浙江工商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喬光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道。
從茂業商業的情況來看,公司上半年開展了門店調改和升級工作,同時加大線上布局和運營力度。據介紹,公司通過茂樂惠APP、微信小程序、直播等線上銷售平臺積極拓展社群營銷、社交營銷,并繼續拓寬、挖掘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廣度與深度。2020年上半年,公司發生的線上銷售額為1.09億元,占公司自營及聯營銷售總額比例約為3.04%。
展望未來,喬光輝認為,對百貨零售企業們來說,線上店鋪的競爭將是未來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此外,如何保證一流的服務水平、維護良好的售后關系也是對企業的一大挑戰。
蘇筱芮則表示,百貨零售行業在后疫情時代的趨勢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同步發展線上自營渠道,加強O2O建設;二是拓展諸如互聯網巨頭等的生態體系,打造流量渠道優勢;三是借助政府促消費的紅利窗口期,在政府資源合作、優勢共建方面再上新臺階。“未來百貨零售企業們面對的的主要挑戰,一是如何順應數字經濟、線上消費的大趨勢;二是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給客戶帶來更優質的體驗;三是如何借助供應鏈金融等途徑,對資金流轉等實施優化。”蘇筱芮說道。
(編輯 張明富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