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一鳴
自年初被質疑“財務造假”風波以來,南極電商(002127)加大了和外界溝通的頻次。
5月11日下午,南極電商在上海組織了一場投資者交流活動,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了解,這是近一個月內第二場,也是今年的第三場。雖然距上述風波已過去四個月,公司也曾發布澄清公告,但南極電商董事長張玉祥談及此仍略顯激動,之前“多做少說”的想法也發生了轉變。
“在這次風波中,中小股東和機構都受到了傷害,我深感內疚,希望及時和外界保持溝通。”他向參會者談到。
關注三個指標
翻開4月披露的定期報告,南極電商對主要業務定義為:以電商渠道為主,基于品牌授權業務,整合供應鏈上、中、下游資源,向產業鏈提供高效率的產業服務,向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南極人、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等是目前公司的主要品牌。
上述風波對今年公司業務有何種影響,是投資者頗為關注的話題。張玉祥在交流會伊始予以了回應。他認為:一家好企業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而影響大家的看法。南極電商重要的價值鏈生態仍維系較好,體現在以下幾點:1)幾乎沒有供應商、經銷商到公司抱怨或退出合作;2)疫情期間基本可以保證客戶沒有什么庫存;3)95%以上的客戶是賺錢的;4)產品的零售價消費者是持續認可的。
張玉祥解釋說,看南極電商的經營情況好不好,有很多指標:GMV、收入、利潤、客單、貨幣化率、產業鏈、庫存等。但他作為管理者,最關心的是GMV、產業鏈、庫存這三個,因為GMV(一季度主要電商渠道可統計的GMV為91.24億元,同比增長59.25%)顯示的是消費者是否買單;產業鏈關注的是客戶是否掙錢;庫存則是衡量紡織企業能否持續生存的重要指標。
按照南極電商的商業邏輯:企業做大后需要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品牌和科技強控,二是改變組織,去中心化。張玉祥認為,去中心化是傳統行業做大的最重要的標志;很多傳統紡服類企業做大后還是中心化:老板既是公司的董事長又是所有商品的買手。而南極電商是讓合作工廠的老板變成市場主體、買手,這種模式一是解決了對商品兜底的責任;二是改善了庫存問題;三是有助于解決做大后的質量問題。
“所以結論是我們對今年的成長、對客戶的生態是有信心的。目前公司在抖音、快手渠道做的較好,下半年有信心在抖音、快手渠道做到品牌前三名,主要原因是好貨不貴、多樣性。我們現在在抖音快手渠道是代發貨模式,即從工廠直接到消費者。在阿里是多店,多爆款模式,相信阿里的變革我們適應很快。同時,公司在抖音、快手找到了一條適合并區別于淘寶、京東、拼多多網站的合作之路,主要找這些渠道行業前三名的做品類獨家合作,這種模式避免傳統的惡性競爭。我們希望在非主流電商渠道可以做起來,再建造一個主流電商。”張玉祥向投資者介紹。
跨界底氣何在?
此外,對于外界關注的跨境、食品等新業務模塊進展,公司本次也透露了更多內容。據介紹,除了預計7月左右上線公司的跨境平臺;按計劃,在食品業務領域,下半年公司還將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拓展,預計招數十個品類冠軍做深度合作,對其管理、營銷、品控都緊密、垂直化管理,希望做成數字化的7-11,可能自營約20個新的食品品類。
但做跨界的底氣何在?張玉祥向投資者詳解了這樣一盤棋:南極電商將定位為一家SPA品牌(即一站式購物渠道),是渠道品牌和商品品牌合二為一的,渠道品牌更多的是信用背書,信用背書的底層是不滿意就退貨。通過時間的沉淀,公司可以從內褲襪子賣到咖啡賣到洗衣機……使用戶對過去品牌的理解發生轉變,一是用戶認為有品牌在信用背書;二是用戶認為這是個渠道品牌。
“南極電商最大優勢在于去年大概有八億人次的購買,約有30%的復購,即比其他品牌多了2.4億人次的復購,結果是消費者看得到、轉化率高;并且,公司更有信心的是供應鏈的整合和管理門檻很高,這也是多年積累的門檻和信譽;在供應鏈中,要把每個品類完全整合好,需要時間,也需要吃虧。”張玉祥闡述說。
據介紹,公司未來食品的策略為:兩年內免收服務費,同時提供營銷支持;由此,希望能與60個品類前三強達成長期合作。
在張玉祥看來,2021年可能不是食品品類的爆發年,但會是啟動年。在這一年,南極電商要將品牌的價值不斷的向消費者傳達,樹立起生產端和消費端的信心,以增加成功概率。
“公司在過剩的行業做服務、做數據、做資源配置,但在新產業,比如食品、新健康還處于投資階段。如果能做成一個100億的食品企業,2年的費用是1個億,你認為值得嗎?為企業、為股東未來兩三年做投資,投資效率、持續配置以及生態要健康。”張玉祥這樣說。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