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永輝
上市公司2021年半年報披露拉開大幕,首家醫藥上市公司將于7月20日披露半年報。
目前,已有70家醫藥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44家業績預增。在7月9日至7月15日的新發布周期內,盛諾基、恒瑞醫藥、華領醫藥的創新藥收到注冊現場檢查通知,同時,來自恒瑞醫藥、北海康成、合肥醫工等的創新藥項目獲批臨床,我們將其納入了“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截至7月15日,“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報1810.63點,在最近一個發布周期內上漲了0.64%。
44家醫藥公司
半年報業績預增
7月以來,上市公司陸續預告中期業績。在7月15日半年度業績預告披露的時間節點,又有超過20家醫藥公司公布了半年度業績預告,目前深滬兩市共有70家醫藥上市公司(包括化藥、生物制品、中藥、醫療服務)發布了半年度業績預告。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顯示,70家已公布半年度業績預告的醫藥公司中,有44家業績預增(含扭虧)。其中,太安堂、哈三聯、金石亞藥預告凈利潤增長上限超18倍,龍津藥業、奇正藏藥、信邦制藥、東阿阿膠等24家公司預告凈利潤增長上限超100%,振東制藥、博騰股份、安科生物等11家公司預告凈利潤增長上限超50%。
分析來看,這些預告業績的公司中,有的是屬于內生性增長,有的是因為疫情后市場恢復帶動了業績增長,也有的因為所在細分行業高成長而帶來業績增長。其中,安科生物、東阿阿膠、廣濟藥業等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因為銷售增長。金石亞藥、信邦制藥、賽隆藥業、特寶生物、貴州三力等則表示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得到恢復并實現增長。
近些年醫藥改革持續深入,一些公司已適應國家藥品政策變動對市場帶來的變化,并取得了效果。比如,通化金馬在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經過一年多的調整,適應了國家藥品政策變動對市場帶來的新變化、新趨勢,同時公司新銷售體系調整逐步產生新效果,構建新的市場格局,品種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主營業務收入大幅提升,導致經營業績增長。紅日藥業表示,公司積極適應國家政策,調整經營及營銷策略,加強資源配置與協同,上半年主要業務中藥配方顆粒板塊和醫療器械板塊銷量呈持續增長態勢。雙鷺藥業稱,上半年凈利潤實現較大增長,主要因為公司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中標和營銷模式轉型。
受益于行業快速發展,CRO公司的業績維持高增長態勢。博騰股份一季度凈利潤增長超80%,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增長60%至70%。皓元醫藥一季度凈利潤增長超300%,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增長99.17%至143.42%。皓元醫藥解釋稱,醫藥研發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同時公司的技術優勢、產品儲備優勢得到進一步釋放,2021年1-6月延續了2020年下半年市場需求旺盛的狀況,公司業務增長速度較快。
業績預降的公司中,天宇股份、永安藥業、億帆醫藥、海翔藥業、譽衡藥業等5家公司預計凈利潤降幅超30%。去年二季度原料藥市場供給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今年上半年,部分原料藥企業因產品降價導致業績下滑。其中,天宇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下降39.68%至55.41%,公司表示主營產品沙坦類原料藥受低端市場激烈競爭影響,原料藥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億帆醫藥也表示原料藥業務主要產品價格同比上年下降較大,預計上半年凈利潤下降65%至75%。此外,廣生堂、海南海藥預計上半年首次出現虧損,創新醫療、美年健康、亞太藥業、紫鑫藥業等16家公司預計上半年繼續虧損。
續虧的公司中還包括多家創新藥公司,此前百奧泰、神州細胞、三生國健、澤璟制藥、前沿生物、艾力斯等在2020年報中預計上半年可能虧損。不過,隨著上市后產品銷售放量,部分創新藥公司未來虧損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本土創新藥企
開啟全新合作模式
7月14日,信達生物發布公告稱,與亞盛醫藥開展多層面戰略合作,以聯合商業化第三代BCR-ABL抑制劑HQP1351,并對CD20抗體達伯華(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及CD47抗體IB188(letaplimab)和Bcl-2抑制劑APG-2575合作臨床開發。此外,鑒于亞盛醫藥的前景具有增長潛力,信達生物將向亞盛醫藥認購新股份及認股權證。此次戰略合作總交易額達到2.45億美元。
緊隨信達生物與亞盛醫藥之后,又有兩家本土創新藥公司開啟了商業化合作。7月15日,開拓藥業宣布,與復星醫藥產業就普克魯胺治療新冠在印度和28個非洲國家的商業化達成合作協議,雙方相互合作、共同推進普克魯胺新冠適應癥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推廣和銷售工作。根據協議條款,此次商業化合作總交易額達到5.6億元。
近些年,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中國醫藥行業發生了質的改變,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醫藥創新企業,但本土創新藥企業研發基本是靠“單兵突進”,鮮有深度的合作。此次信達生物與亞盛醫藥的合作是中國本土創新藥企之間一次開創性的大規模、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開啟了本土創新藥企間合作、攜手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未來,隨著創新藥公司的發展和日益成熟,更多的本土創新藥企業有望通過這樣的模式開始深入合作、取長補短、實現共贏,從而加速中國創新藥的發展。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