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特斯拉、智能駕駛……眾多熱點傍身的聯創電子,正鉚足了勁,疾馳于車載鏡頭的賽道上。
比業績轉化更早體驗到“加速跑”滋味的是公司股價。不到3個月時間,聯創電子股價已從10元左右迅速沖上了近18元的高位,“推背感”十足。
不過,監管關注函亦快馬趕到。7月19日上午,深交所拋出一連串問題,直指聯創電子“速度與激情”背后,動力究竟如何。
“轉道”車載鏡頭
當下,新能源市場的一片火熱和車載行業的加速爆發,讓聯創電子的“方向盤”開始朝著這一賽道猛打。
6月17日,公司發布關于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公告,將原用于“年產2.6億顆高端手機鏡頭產業化項目”的募集資金3.88億元,轉而用于“年產2400萬顆智能汽車光學鏡頭及600萬顆影像模組產業化項目”。
對于變更募投項目的原因,聯創電子解釋稱,隨著英偉達、Mobileye、華為等自動駕駛算法方案公司對自動駕駛方案的不斷推陳出新,汽車智能化已成為重要產業機會。公司在綜合考慮市場環境等因素情況后,決定加快發展車載光學鏡頭項目,快速擴充車載鏡頭產能。
駛入車載鏡頭領域,前期“鋪路”工作必不可少。聯創電子在7月16日發布的投資者調研紀要中表示,公司2016年進入Tesla,2017年量產,2018年至2019年通過了MobileyeEyeQ4-EyeQ6認證,明年有望成為Tesla車載鏡頭第一供應商。2020年中標H公司自動駕駛平臺項目,占據H公司車載鏡頭大部分的份額;2020年11月,蔚來ET7里面7個模組都是聯創供貨……
對智能駕駛的趨勢判斷,也為公司和投資者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在被問及和行業頭部舜宇光學的競爭格局時,聯創電子相當有信心地回答道:“我們是后來者,但也有一點點后發優勢。”
不過,成績到底如何,還得靠事實來說話。深交所在關注函中問及聯創電子在車載鏡頭領域的市場地位及市占率情況,并要求公司說明過去3年公司車載鏡頭業務的客戶開發、在手訂單、產能、產量、形成的收入及利潤情況,以及預計對公司2021年業績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聯創電子不少合作“喜訊”,都是在互動易中率先和投資者見面的。如7月1日,聯創電子曾在互動易上“透露”:公司與華為在智能監控和智能駕駛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深度合作。
在投資者交流平臺上頻釋利好,是否違反信息披露公平性原則?對此,關注函要求公司結合互動易上的答復內容,自查相關內容是否達到臨時公告披露的標準,是否存在以互動易回復替代臨時公告的情形。
是否有炒作之嫌?
“牽手”特斯拉、華為等A股“概念紅人”,讓聯創電子的股價短期內實現了“飛升”。近3個月來,公司股價已上漲逾80%。盡管當天上午剛收到關注函,聯創電子19日的股價仍收漲2.7%,收于17.89元。
值得玩味的是,6月30日,聯創電子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第二個限售期解禁股份223.587萬股和股票期權行權股份104.95萬股正式上市流通。
此外,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金冠國際于今年5月22日披露減持計劃,擬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0.53%的股票。6月8日,金冠國際已通過集中競價減持20萬股,至此,公司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累計減持比例達總股本的1%。
緊貼熱點,股價狂漲,減持跟進,聯創電子這套“組合拳”,是否有拉抬股價之嫌?對此,深交所要求公司核查控股股東、持股5%以上股東、董監高及其直系親屬等近3個月買賣公司股票的情況,以及未來3個月內是否存在減持計劃。
隨著股價的“起飛”,其與基本面的“契合度”也面臨考驗。
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完成銷售收入75.32億元,同比增長23.84%;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36.68%,僅為1.64億元。
今年一季度,逐步擺脫疫情影響的聯創電子,業績企穩回升,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達133.95%和49.83%。
風險提示要跟上!深交所在關注函中特別提醒,公司需核查近期股價漲幅與生產經營等基本面變化情況的“匹配度”,并對比同行估值就股價進行充分風險提示。
聯創電子這波股價拉升,是業務領跑還是概念助跑?朝著車載鏡頭方向“猛踩油門”,究竟是公司深思熟慮后的業務轉型,還只是一時興起、逢場作戲?有待公司后續給出詳解,更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