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亞男
籌劃了4個多月后,8月26日,華光環能對外公告稱,公司擬將其控股子公司國聯環科分拆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國聯環科將作為一家專注于污泥及藍藻藻泥處理的環保運營及系統集成的高新技術企業獨立上市。
分拆完成后,華光環能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且仍擁有對國聯環科的控股權。華光環能證券事務代表舒婷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分拆后,國聯環科可以針對其自身業務建立更加合適及靈活的業務管理及發展模式,而公司也可以更加聚焦自身除污泥藻泥以外的其他業務發展,降低多元化經營帶來的管理成本。華光環能分拆國聯環科后,聚焦各自主營業務,可以推動各自業務更加迅速地發展,為股東帶來更好的回報。”
立足污泥處理處置行業
探索核心技術
華光環能主要業務分為環保綜合服務、能源裝備及服務兩大塊。從華光環能主要的控股參股公司來看,僅有國聯環科一家子公司主要產品或服務為污水、污泥處理處置。
2015年11月份,國聯環科曾在新三板掛牌,2019年12月11日從新三板摘牌。摘牌當月,華光環能將污泥業務相關資產全部增資注入國聯環科,上市公司母公司層面無污泥業務。
目前,國聯環科收入及利潤來源主要為污泥、藻泥處理的運營收入。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國聯環科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25億元、1.49億元、3.14億元,實現凈利潤1912.38萬元、3103.47萬元、4386.31萬元。
記者了解到,國聯環科先后在無錫、南京、常州、淮安、太原、上海、成都等地建設及運營多個污泥處理項目,現階段,公司主要立足于污泥處理處置行業,探索出調質深度脫水、資源化焚燒、污泥熱水解制蛋白技術等新型污泥處理工藝,掌握污泥處理處置的核心技術。公司下屬污泥處置目前已投運項目的處置能力為2490噸/日,除上述污泥項目外,公司投資建設了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藍藻處理處置項目(規模1000噸/日)已投入運營。
“最近3年國聯環科營收及利潤增速較快。”舒婷婷告訴記者,“從目前污泥行業的情況來看,行業分散度較高,尚未有明顯的龍頭企業,國聯環科已在污泥處理行業經營多年,污泥處理相關技術及污泥處理量亦位于行業前列,還是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及行業影響力。”
目前,華光環能持有國聯環科58.44%股份。長江生態、國發開元、三峽資本、宜美咨詢則分別持有國聯環科17.05%、11.42%、8.53%、4.57%股份。其中,宜美咨詢為國聯環科員工持股平臺。
舒婷婷表示,“國聯環科目前股東中,長江生態、三峽資本是前期引入的戰略投資人,其中長江生態為承擔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執行主體,在水資源、環保等領域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和市場觸須。國聯環科將積極借助股東背景和資源,開拓自身業務覆蓋區域,提升市場知名度,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分拆上市吸附過剩流動性
做大公司整體市值
記者注意到,國聯環科的主要業務模式之一為BOT模式,該業務模式決定了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截至2020年底,國聯環科合并口徑資產負債率為80.50%,資產負債率處于較高水平。
舒婷婷告訴記者,“分拆上市后,國聯環科可直接從資本市場獲得股權或債務融資以應對現有業務及未來擴張的資金需求,加速發展并提升經營及財務表現。屆時,國聯環科的資產負債率會得到較大優化。”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至今,已有約32家企業擬分拆上市。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上市公司有些業務與主營業務不是密切相關,且該業務也逐漸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往往會選擇分拆上市。環保企業分拆上市屬于很正常的現象,通過分拆上市可以迅速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借助當前雙碳概念的一些優勢,更好地應對風口。”
“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流動性較強,創業板表現較好,尤其是寧德時代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市值高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向記者表示,“不過,當前創業板趨勢趨于冷淡。國聯環科應該是想要通過分拆來做大蛋糕,同時將業務剝離,獨立發展。”
“分拆上市主要是吸附過剩的流動性,做大上市公司整體市值,在業務上,分拆并沒有額外地增加業務的競爭優勢,只是通過分拆獲取了一筆融資,能夠幫助企業未來單項業務的發展。華光環能可以借由分拆做大市值,若分拆上市成功,可以獲得一筆融資來實現業務的發展,同時在融資過程中引入戰略合作伙伴,有利于業務做大做強。”盤和林說道。
(編輯 崔漫 喬川川)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