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近日公告2021年-2022年普通光纜集中采購項目啟動,讓低迷已久的光纖光纜行業感到振奮。本次集采普通光纜預估規模為447.05萬皮長公里,折合1.432億芯公里,最高投標限價98.59億元,集采規模相比2020年提升20%、比2019年提升36%。
長飛光纖等上市公司人士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國移動集采透露出需求提升,未來行業供需結構有望進一步改善。
5G建設加快
天風證券認為,中國移動本次集采量相比上次1.13億芯公里同比增長20%,反映5G規模建設與流量高增速驅動光纖光纜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且未來有望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移動此次普通光纜集采啟動時間點相較于前兩年有所推遲,主要在于上半年5G建設進度相應放緩。三大運營商上半年5G相關資本開支較“審慎”,均未達到全年資本開支預算目標的50%。但三大運營商紛紛強調,會維持全年5G投資計劃不改變。這意味著下半年運營商5G投資建設步伐將加快。
除了5G,國內雙千兆光纖網絡建設不斷加速。截至2021年6月末,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352萬公里,比上年末凈增182.8萬公里,推動光纖網絡進一步優化升級。今年發布的《“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要求,要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全面覆蓋城市地區和有條件鄉鎮的“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固定和移動網絡普遍具備“千兆到戶”能力。
海外光纖光纜需求持續增長。國泰君安認為,全球后疫情時代的5G建設、寬帶接入給光纖光纜市場帶來新風口。據英國商品研究機構CRU2021年7月發布的報告,預計2021年上半年全球光纜需求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1.1%;到2025年全球光纜需求量將超過6億芯公里。
光纖行業回暖
長飛光纖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中國移動此次集采釋放出需求增長的動向。這與公司在半年報中判斷整個行業迎來需求回暖可以相互佐證。公司認為,近期行業供需結構有比較多的改善,未來將持續向好。
對于此次中國移動普通光纜集采競標規則將不再以最低價為中標價格的傳聞,上述人員表示,沒有收到正式競標規則文件,但不排除這種調整的可能性。
長飛光纖表示,自2018年下半年起,光纖光纜行業進入調整期。電信運營商需求的萎縮疊加前期擴產產能釋放,對行業供需關系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導致光纖光纜價格階梯式下行。公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主要電信運營商進行的針對普通光纜產品的集中采購公告中,產品平均單價下降近50%;而在2020年下半年運營商進行的集中采購中,普通光纜平均價格進一步下降約30%。2021年上半年,國內運營商集中采購的普通光纖光纜產品平均單價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30%。這給光纖光纜行業企業經營帶來較大壓力。
長飛光纖指出,目前的極限價格水平致使行業規模有效產能下降、廠商供給意愿不足。隨著需求恢復增長,行業已出現光纖短缺的狀況,供需結構有所改善。
從2021年上半年情況看,長飛光纖、亨通光電等行業企業因為多元化業務以及國際化戰略已一定程度上實現業績改善。據國泰君安統計,光纖出口數據以及主要企業海外營收增速均創下今年以來高點。同時,海外業務毛利率情況大幅改善,主要企業將產能調整到供應海外的意愿加強,進一步加劇國內漲價需求。
中國移動集采規模和價格對于其他兩家電信運營商有一定基準參考性。天風證券認為,從中國移動價格和中標份額分配看,以本次招標最高投標限價計算,每芯公里單價與去年持平,每單位芯公里普通光纜約69元。以十家廠商中標為例,分配較去年將更為平滑,廠家低價爭取份額意愿有望減弱。疊加供求關系持續改善,本次集采中標價格有望上漲。
不過,企業能否盡快走出行業調整期需考量更多因素。富通信息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因2020年運營商中標集采份額大幅增加,實現銷售收入5.12億元,同比增長9.83%。其中,光通信產品占比95.32%,同比增長9.58%,石英管材制品占比3.36%,同比增長22.79%;因光通信產品的占比較重,且報告期內執行的光纜產品集采價格下降較大,光通信產品產銷量規模增長和成本控制不足以抵減價格變動的影響,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957.85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