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見習記者 許林艷
應收賬款是衡量上市公司經營性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2021年9月30日,A股有102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超百億元;327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于100%,其中123家上市公司1-9月份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33家上市公司已經“戴帽”。
“每個行業應收賬款周期有很大不同,比如建筑行業,應收賬款周期長,應收賬款就會高,而零售行業周期短,應收賬款就較低。”一位不愿具名的會計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周期過長、占營業收入比過高,是行業地位不穩、客戶回款不佳的表現,會導致上市公司現金流緊缺,資金鏈出現緊張。”
應收賬款增速過快
業績注水或有可能
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高、增速快是投資者時常要警惕的兩個指標。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末,從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來看,327家上市公司該項指標高于100%,*ST金洲等8家ST公司及藍盾股份的該項指標高于1000%。從應收賬款的增速來看,669家上市公司截至9月末的應收賬款同比增速超50%,257家上市公司該項指標超100%。
中國鐵物截至2021年9月末的應收賬款為108億元,相比2020年年底63.6億元的應收賬款約,增幅為70.24%;而同比去年前三季度應收賬款額度,增幅超1137%。
對于應收賬款增長比例,中國鐵物表示,主要系業務開拓,規模增長及業務結構的變化所致。據了解,中國鐵物2020年度實施了股權無償劃轉、重大資產出售、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配套募集資金的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為以面向軌道交通產業為主的物資供應鏈管理及軌道運維技術服務和工程建設物資生產制造及集成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鐵物的營收及凈利潤增速卻遠低于應收賬款增速。中國鐵物2021年三季報顯示,公司1-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3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97%。其中第三季度(7-9月份),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1.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下滑40.5%。(中國鐵物財務數據對比均為調整后數據)
云南白藥在公布2021年三季度成績單后,公司的賒銷模式引發了關注。同花順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云南白藥的應收賬款分別約為18.5億元、20.4億元、35.5億元,分別占到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94%、6.87%、10.85%。而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云南白藥的應收賬款已經高達66.4億元,較上年同期上漲135.92%。對于2021年三季度應收賬款的大幅上漲,云南白藥在財報中表示,主要是“省醫藥應收款增加”。
不過,應收賬款增加并未帶來業績的大幅增長。數據顯示,云南白藥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83.63億元,同比增長18.52%;實現凈利潤24.51億元,同比下降42.38%,其中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63.94%。
“應收賬款形成原因是企業的賒銷,即企業銷售產品賬務上已經確認為收入,但是貨款還沒有收回。公司應收賬款占同期主營業務的收入比例過高,這相當于部分收入是‘紙上富貴’。”一位企業財務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應收賬款占比過高:
企業經營“成長性”幾何?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末,15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超500億元。其中,陜西建工等5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超1000億元。
“應收賬款高,終歸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應收賬款長時間無法收回,就會面臨成為壞賬的風險,成為壞賬之后就會形成對公司利潤的吞噬。不僅如此,應收賬款對公司現金流的影響也是個大問題,公司運營中的人工、物料等都需要付出成本,如果現金流不足以支撐公司正常運轉,就會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上述不愿具名的會計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前段時間受到多家機構調研的恒華科技,其三季報表現引發市場關注。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恒華科技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高達344.11%。近年來,恒華科技應收賬款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公司應收賬款為9.49億元,2020年底攀升至12.77億元,到今年前三季度應收賬款已經達到13.69億元。伴隨著應收賬款不斷增加的是公司營業收入逐年降低。2018年以來,公司營業收入從11.84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9.65億元,且下降幅度還在不斷擴大。2021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3.98億元,降幅達22.77%。
針對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不斷上漲的問題,恒華科技對《證券日報》表示,2015年以來,公司承接了一些客戶的EPC(設計、采購、施工)業務,受到EPC項目執行周期較長、驗收環節及審批流程等因素影響,致使公司的應收賬款有所增加。2021年初,公司確立了“BIM平臺軟件及行業數字化應用和運營的服務商”戰略定位,逐步清理退出墊資較多的EPC業務。
恒華科技財報顯示,2018-2019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值,2020年回正之后在今年前三季度又再度為負值。這種情況下公司如何維持正常運營?查詢公告發現,2018年,恒華科技曾兩次引入戰投,之后又多次向銀行申請授信,2019年,向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和興業銀行北京通州支行申請授信,授信期限為1年。2020年向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地壇支行等申請授信,授信期為1年。
今年公司又向寧波銀行北京分行等申請綜合授信,授信期為1年;并在三季報公布當天公布,向興業銀行北京通州北苑支行申請總額不超過4億元的綜合授信,授信期為1年。
這種操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公司的長期發展?“不斷融資,是為了緩解應收款占比增加導致回籠資金不足而影響到日常經營的支出。這樣處理,主要是在原本壞賬的風險下、進一步增加新的資金成本負擔。”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證券日報》說。
對于現金流的問題,恒華科技對《證券日報》表示,伴隨著公司戰略及業務轉型升級,盈利模式逐步多元化,公司現金流狀況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應收賬款調節利潤
企業營收“含金量”縮水
應收賬款成為一些上市公司調節收入以美化業績、甚至是虛增收入的會計處理方式。然而,一旦“暴雷”,會讓上市公司終嘗“苦果”。
陷入重整的*ST眾泰就是其中之一。應收賬款減值是*ST眾泰持續虧損的重要原因。2017年度至2020年度,公司的應收賬款分別為46.55億元、62.18億元、46.39億元、33.34億元。2017年以來,*ST眾泰連續多年進行大額計提應收賬款減值,其中,2017年至2018年應收賬款減值額度相對較低,分別是2132.5萬元、1.25億元。而過了業績對賭期,*ST眾泰在2019年、2020年分別計提應收賬款減值4.59億元、36.86億元。在2021年半年報發布時,*ST眾泰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3.15億元。另外,*ST眾泰賬上仍有大額應收賬款。根據公司發布的2021年三季報,公司應收賬款為2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474.8%。
對此,沈萌表示,“應收賬款經常會出現一定比例的壞賬,原因在于對方的支付能力有問題,而企業又希望能產生更高的銷售收入,這就必然導致企業的銷售成本在計提后變相增加,侵蝕利潤空間。”
海倫哲股東內斗曝光了往年的并購暗雷,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其中,焦點之一是海倫哲并購連碩科技被舉報存在通過應收賬款虛增收入。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人為調節利潤肯定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為保持對外業績披露的穩定夸大經營成果,或者為避稅虛減收入、不合理計提壞賬準備等都涉嫌違規。比如公司將已經損失的資產轉入其他應收款科目‚使虧損不體現出來并虛增利潤。再如不少企業明知某些高齡應收賬款已成壞賬‚但為了虛增利潤不予沖銷‚或者為了隱匿利潤而多提準備金。這些都損害了公眾和中小股東的知情權,需要強化審計監督和違規追責,形成震懾效應。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