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見習記者 張安
從遞表到通過聆訊,僅僅用了4天時間。12月19日,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博日科技”)通過港交所聆訊。早在15日,公司就遞交了招股書,這也是其時隔半年之后的二度交表。
對此,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高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因為近期到香港上市的企業非常多,聯交所審核資源有限,所以有些企業第一次申報后直到聯交所法定的審核期到期也沒完成審核。當企業選擇再次申報遞交后,聯交所會繼續審核,所以出現幾天內就聆訊的情況并不奇怪。”
資料顯示,博日科技是一家從事PCR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及制造的企業。PCR為聚合酶鏈式反應的簡稱,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所采用的技術正是熒光定量PCR技術。借著新冠疫情帶來的大量檢測需求,博日科技實現了業績的飛速上漲。但如果疫情趨穩,檢測需求量下降的話,其業績高速增長能否持續?
疫情下業績爆發式增長
持續性存疑
招股書顯示,博日科技的產品包含PCR檢測儀器、試劑及耗材,可用于臨床及非臨床等多種場景,包括動物疫病檢測、海關檢測、科學研究等。
2018年,博日科技營收7086萬元左右。2019年,因應對非洲瘟豬檢測需求,其營收增長至1.44億元,同比增長103.68%。
2020年,因新冠疫情帶來大量的檢測需求,博日科技營收大幅增長至12.34億元,同比增長754.8%。而隨著疫情持續,2021年上半年,其營收達到7.88億元,同比增長120.9%。上述報告期內,其毛利潤分別為0.31億元、0.76億元、7.87億元以及5.04億元。
銷售量價齊升的同時,博日科技的市占率也在同向上升。2020年,其全球銷量在國內PCR設備制造商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4.5%,其國內銷量以14.5%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PCR設備市場的第三位。從銷售收入來看,博日科技在中國PCR產品市場份額由2019年的1.8%增長至2020年的6%。
然而從近兩年的業績數據來看,博日科技的業績增長均是獲益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帶來的需求擴大。假若疫情向穩,其產品銷售的持續性是否可以保持?
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疫情不會消失,但是隨著核酸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檢測費用的不斷調整,企業本身的利潤空間也在降低。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對企業成長的預期將會受到一定限制。
另外,近期國內目前多地核酸檢測價格下調,例如廣東省于12月13日發布通知指出,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價格統一降至25元/人份,混檢價格統一降至8元/人份。在此背景下,對其營收是否會造成影響?
醫藥戰略營銷專家史立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核酸檢測的價格下降更多是國家主導進行的調節動作,對相關試劑盒、儀器的銷售價格并不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但是,鑒于市場總體體量限制,其未來的成長預期,或許缺乏想象空間。
經銷商貢獻營收超7成
存在依賴風險?
從業務模式上看,博日科技主要覆蓋PCR檢測儀器、試劑及耗材的生產制造。具體銷售端,則大量依賴經銷商。
從產品銷售具體表現來看,在2018年至2020年,其儀器產品銷售額為6418萬元、1.13億元及6.75億元;試劑方面,銷售額從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649萬元、3116萬元及5.19億元。因新冠疫情的影響,檢測試劑的營收占比不斷擴大。
從業務分布上來看,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博日科技營收主要靠國內市場,細化看,營收占比分別為62.9%、80.4%、63.1%以及69%。
對此,博日科技指出,將在未來增強全球銷售網絡。同時,其在招股書指出,未來將會著力打造儀器、試劑、耗材以及服務的生態系統,以及選擇性的進行戰略投資及收購。
從經營角度上看,博日科技受產品銷售高度依賴經銷商也是其頗受爭議的部分。
招股書顯示,博日科技的大部分產品銷售予經銷商,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6月30日,其分別有66名、68名、68名及105名主要經銷商。普通經銷商分別為407名、527名、1235名及855名。上述報告期內,公司通過經銷商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0.46億元、0.98億元、7.9億元及4.2億元,占當期收益的64.2%、67.9%、64%及77.3%。
史立臣表示,從行業來看,目前國內絕大部分藥企、生物類企業以及醫療器械企業基本都是采用代理模式或經銷商模式。能夠自建經銷團隊的企業少之又少。原因在于,自建團隊的成本遠高于與經銷商合作的成本。2010年以前,行業內的通行做法還是與頭部少數幾個經銷商合作。但目前階段,企業要做的是將經銷商進行省級、地市級區域劃分拆解。
另外,對于博日科技尋求上市,史立臣認為,當前階段國內醫藥企業處于成長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做研發。登陸資本市場無疑是獲得資本加持的有效手段,而且,疫情之下,正是PCR企業的紅利期,也是其尋求上市的最好時機。
(編輯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