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在芯片緊缺之際,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韓國三星電子或迎來成立53年以來的首次工人罷工。
據媒體報道,由于未能與管理層就2021年薪資問題達成協議,三星電子工會近日向韓國國家勞動關系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如果仲裁協議不能在10天內達成,工會將擁有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
對此,三星中國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事件)目前不影響三星在中國的業務。”
三星電子半導體業務收入在2021年超越英特爾,從而躍居全球第一的半導體廠商。如若工人罷工,部分生產中斷,在芯片供應短缺的局面之下,無疑將對相關產業鏈及相關企業帶來較大沖擊。
為何面臨大規模“罷工”?
三星電子工會日前發布聲明表示,因在薪資問題上未能與三星高層達成協議,已向韓國國家勞動關系委員會提出仲裁,未來將有權罷工。
據悉,首次談判始于去年10月份,三星電子工會提出公司要給每位員工增加年薪、拿出集團營業利潤的25%為員工發獎金、特別休假權等要求。
據了解,該方案是面向的是三星電子的全體員工。目前,三星電子共有11.4萬名員工。而三星電子工會約有4500名工會會員,約占三星電子員工總人數的4%。
不過這一要求,最終未能得到三星管理層的積極回應。
根據相關消息,目前談判雙方處于膠著狀態,而三星電子工會試圖用罷工打破這一局面。三星電子管理層表示,將繼續與工人進行談判,但拒絕接受工會的要求。工會代表稱:“我們察覺到談判已無法進行下去,我們未來將采取的行動取決于三星的談判意愿。”
這一事件的爆發并未偶然。半導體產業在過去的兩年里高速發展,讓深耕多年的三星獲益匪淺。2021年,三星半導體業務的營收取得巨大增長,以731億美元的規模一度超越英特爾位居第一。“而在公司收益頗豐的背景下,三星基礎員工薪酬與福利提升是否與業務的大幅增長相匹配,是三星員工一直擔憂的問題。”一位接近三星電子人士稱。
而三星電子的高層卻受益于業績增長紅利,近年來薪酬大幅增長。據報道,三星電子11名董事2020年薪酬總額達33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95億元),較2019年翻一番。2020年三星電子營業利潤達到了36萬億韓元處于較高水平。而2021年營業利潤更是達到51.63萬億韓元。
“三星這次可能面臨的大規模罷工,歸根結底還是其管理體制弊端顯露和經營層面出現了問題。三星一直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國際化透明的管理模式,在薪酬制度、考核方式上都是內定。三星高層薪酬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近年來更是出現翻倍增長,但基層員工變動不大,激勵規則落地較難。一直以來,三星員工的薪酬均是建立在業績的高增長之上,一旦業績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待遇。”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認為,“從不平衡的薪酬體系來看,三星在薪酬激勵上沒有對基礎員工利益予以重視。同時,此次,三星沒有平衡好企業未來發展和員工現實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對一線員工訴求的及時響應上仍有較大不足,以致其只能在矛盾出現后被動應對,這也體現出其在企業管理上存在的靈活性、預判性不足等問題。”
產業鏈震蕩能否避免?
考慮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仍然脆弱,芯片供應吃緊局面仍將持續至少6個月,三星工廠的停產將產生負面影響。
目前,三星在面板、半導體、手機等領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在這些領域全球市場的供應上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三星是全球大規模智能手機生產商之一,它在產業鏈上游的處理器、OLED面板、CMOS圖像傳感器等方面都保持著高產量,牽動全球各地手機廠商。同時,三星在電路板、鏡頭、電阻電等元器件上布局多年,三星SDI的電池業務在全球也有著一席之地。
在芯片日益重要并緊缺的今天,三星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也掌握著重要的話語權。2021年,三星半導體業務營收位居全球第一,全球眾多廠商都與之合作,并依賴其芯片產能。在半導體技術方面,三星已經有比肩臺積電的5nm、4nm等先進工藝的芯片,同時還涉足了存儲芯片、基站芯片、汽車芯片等。
江瀚認為:“三星在半導體和面板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其工會近年來主力員工也來自半導體等產業。對于產業鏈企業而言,三星是消費方也是重要的原材料生產方,如果三星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可能而來的罷工問題,甚至造成停產,將會致使芯片供應更加緊張,直接造成產業鏈震蕩。”
“目前評估來看,三星電子和工會的談判或會以折中方式達成一致,但罷工出現并達成妥協性協議后,未來會不會再次出現新訴求并造成更大范圍內的勞資矛盾,仍有不確定性,這對穩定供應鏈預期有負面沖擊,中國產業鏈廠商應提前應對。”接近三星電子人士透露。
(編輯 李波 白寶玉)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