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震有科技公告稱,擬使用超募資金1000萬元-2000萬元回購股份,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回購價格不超過18.50元/股,回購期限不超過3個月。這也是繼圣湘生物、光峰科技之后,科創板第三家使用超募資金開展回購的公司。
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已有康希諾、海爾生物等16家科創板公司先后披露股份回購方案并陸續開始實施,擬回購金額最高合計達到17.7億元。
隨著A股市場股份回購持續升溫,上交所也積極為上市公司做好培訓和服務。3月22日晚,上交所科創板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交所科創板之家”發布《科創板股份回購規則解讀》以及《超募資金回購股份FAQ》兩篇文章,引導上市公司依法依規開展回購,維護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業績高增長科創板公司出手回購
釋放積極信號
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震蕩調整。為推動股票價格向公司長期內在價值合理回歸,基本面良好的上市公司紛紛開啟了回購計劃,整體業績呈現高增長態勢的科創板公司當仁不讓成為回購“先鋒”。
年初至今,已有16家科創板公司先后披露股份回購方案并陸續開始實施,擬回購金額最高合計達到17.7億元。
記者發現,發布回購計劃的科創板公司整體經營穩健,多家公司收入、凈利潤雙雙大幅增長。
例如生物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海爾生物,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21.26億元,同比增長52%,歸母凈利潤8.18億元,同比增長115%。公司計劃以自有資金5000萬元至1億元回購公司股份,截至2月28日已累計回購68萬股,支付的資金總額為4985.46萬元。
與此同時,公司3月3日晚還發布了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海創智增持公司股份暨增持股份計劃的公告,海創智擬累計增持金額為1億至2億元,進一步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截至3月9日,海創智實際增持金額為1.14億元,已達到股票增持計劃金額下限。
再如,主要生產銷售OLED材料、單體液晶、創新藥中間體等專用有機新材料企業的瑞聯新材,擬回購規模為5000萬元至1億元。2021年瑞聯新材營業收入為15.39億元,同比增長47%;歸母凈利潤2.38億元,同比增長34%。公司業務訂單大幅增加疊加產能擴充,產銷量雙增共同推動公司業績穩步上升。
市場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銀回購,是結合財務狀況、經營情況以及未來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等因素作出的慎重考慮,說明公司、重要股東層面持續看好公司內在價值和長期發展。
多家行業龍頭參與
共同提振市場信心
除業績穩健增長外,龍頭公司集中也是今年科創板公司回購的亮點之一。
例如,國內創新型網絡安全龍頭奇安信擬回購資金總額達1.5億元至3億元。奇安信于2020年7月22日在科創板上市,是國內領先的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安全運營技術的網絡安全供應商,2021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業收入58.11億元,同比增長40%,領跑網絡安全行業。
積極參與回購的還有國內光學膜領先企業長陽科技,公司擬以3000萬元至6000萬元回購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35元/股。長陽科技于2019年11月6日在科創板上市,主要從事反射膜、背板基膜、光學基膜及其它特種功能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打破了國外廠商長期以來的壟斷,實現了反射膜的全面進口替代,反射膜出貨面積位居全球第一。
此外,還有康希諾、天臣醫療、八億時空等8家科創板公司最低回購金額在5000萬元以上,用實際行動向市場注入了強心針。“股份回購對穩定股價、提升企業價值起到積極的作用,能讓投資者更好地分享公司成長紅利。”有專家表示。
股票回購是上市公司使用現金等方式從市場上購回發行在外一定數額股票的行為,也是公司傳遞積極信號、優化資本結構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隨著近期證監會發聲鼓勵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購力度,可以預計未來有更多的科創板公司將出手回購。
回購股份均用于員工持股或股權激勵
深度綁定科研人才
從用途來看,梳理發現,今年以來發布回購計劃的科創板公司,回購股份均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建立完善公司長效激勵機制。
對于公司而言,人才是最大的財富。與傳統行業將股權激勵視作“奢侈品”相比,對于人力資本密集型、智力資本密集型的硬科技、創新型企業,股權激勵越來越成為“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科創板開市以來,股權激勵制度成為科創板公司應用最廣泛、實踐最充分的創新制度之一。科創板開創性地推出了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打通了傳統股權激勵制度的核心堵點和痛點,受到市場廣泛認可。實際上,多家科技創新企業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一大原因也是為能實施良好的股權激勵策略,以此留住人才,筑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科創板共有182家公司合計推出218單股權激勵計劃,近半數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超過九成公司選擇第二類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工具,涉及激勵對象44000余人,已經成為科創板公司吸引人才的重要舉措。
在業內看來,股權激勵將充分調動公司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公司員工的凝聚力,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個人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