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亞男
2月24日收盤,*ST新海股價再次收于1元以下,對于已經存在“可能因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風險的*ST新海而言,這并不是個好跡象。
2月15日,*ST新海曾發布公告,稱實控人和一致行動人擬增持公司股票,此后,公司的股價曾短暫拉升,而后再次跌破1元并持續至今。2月24日,《證券日報》記者致電公司,擬咨詢增持的實質進展、重大違法事項的聽證進展等事項,但公開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師表示,從當前的監管環境和*ST新海的基本面來分析,公司自救保殼的概率不高。
實控人曾拋增持計劃挽救股價
*ST新海2月15日的公告顯示,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張亦斌及其一致行動人(海競集團)欲增持公司股份,但有一個條件,即張亦斌作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的特定身份,如在增持計劃實施期限內喪失前述主體身份的,張亦斌及其一致行動人(海競集團)將終止實施本增持計劃。
此后,交易所下發關注函給公司,要求公司核實增持主體的資金來源,核查張亦斌、張亦斌配偶馬玲芝所持公司股份被凍結涉及的具體事項及最新進展情況,相關股份近期是否存在被司法拍賣、強制執行的風險,并充分提示公司控制權可能存在的不穩定風險以及相關增持計劃可能因實際控制人變更而終止實施的風險。
對此,*ST新海在回復中解釋,增持公司股份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及自籌資金兩種方式,并列舉了增持主體持有的物業,“增持主體表示,在必要時可通過變現相關物業、股票資產為本次增持計劃提供資金支持。”
對于張亦斌夫婦的持股情況,*ST新海的公告則解釋,預計相關質押式證券回購糾紛,短期內不會進入執行階段,因此,相關股份近期暫不存在被司法拍賣、強制執行的風險。
不過,這些解釋并未能挽救持續下跌的股價,截至2月24日,*ST新海連續多個交易日股價低于1元。
對此,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ST新海自救的概率并不高,公司本身有嚴重的問題,想擺脫困境實非易事,疊加當前的監管環境,賣“殼”的可能性也不高,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公司想脫胎換骨繼續留在資本市場的希望不大。
自救保殼概率不高
除了持續下跌的股價,*ST新海此前的重大違法事項也如同懸在公司頭上的一把利劍。公司及公司實際控制人張亦斌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公司于2023年1月16日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根據《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查明涉嫌違法的事實,公司2014年至2019年年度報告及2019年半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經測算,公司2016年至2018年實際歸母凈利潤均為負值,公司2019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為負值,2019年度財務報表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
雖然*ST新海稱,公司已經聘請了專業的律師團隊并向中國證監會申請了閱卷、聽證,但是,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行業人士皆認為,通過聽證自救的可能性不高。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資本市場近幾年來對于低價股堪稱“殘酷”,投資者用腳投票,已經有一批和*ST新海有類似情況的上市公司離開了資本市場。在過往的案例中,不少公司也積極想辦法自救,包括有重大違法行為的公司要求聽證等,但通過聽證改變處罰的可能性不高,“一家‘殼公司’有沒有挽救的價值,既取決于公司能否有持續經營的內因,也要看有無重組、重整的潛力、價值與外力幫扶,如果都沒有,那離開資本市場,就是大概率事件。”
(編輯 袁元)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