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歡
2月24日,*ST榮華一字跌停,收盤價僅剩0.74元,這是公司股票連續第16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根據相關規定,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則觸及終止上市條件。
不過,*ST榮華即便接下來的4個交易日連續漲停,公司股價也無力回天,提前鎖定“面值退市”。
2023年以來,*ST凱樂、*ST金洲均因公司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而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此外,A股市場還有多只股票退市風險高懸。
僅存4個交易日
根據相關規定,若*ST榮華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則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將自該情形出現的次一交易日起,對公司股票實施停牌,并在15個交易日內對公司股票做出終止上市決定。
這就意味著,*ST榮華觸發交易類退市后將沒有退市整理期,在A股市場交易只剩下4個交易日。
“目前,全面注冊制的實施,意味著資金對上市公司業績和基本面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績差股和問題股將被投資者‘用腳投票’。”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除了提前鎖定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ST榮華還面臨著財務類退市風險。
*ST榮華公告顯示,預計公司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3.8億元左右,期末凈資產約為-4.36億元。
2021年,因期末凈資產為負值,*ST榮華曾于2022年5月6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如果2022年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繼續為負,公司將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
虧損資產的裝入和違規擔保帶來的損失,導致*ST榮華凈資產持續為負。
*ST榮華于2001年6月份上市以來,主營業務經過了多次調整,從最開始的玉米淀粉加工到黃金生產銷售,仍難改變虧損的命運,2018年、2019年分別虧損1.09億元和9267.60萬元。
為增強持續經營能力,2019年榮華實業以2400萬元/年的租金租賃控股股東榮華工貿年產150萬噸搗固焦炭生產線,向“黃金+焦炭”雙主業發展。
沒想到的是,從投入生產開始,焦炭生產線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ST榮華在回復上交所下發的2022年第三季度信息披露監管工作函時稱,從2020年4月份投入生產至2022年三季度,上述生產線累計虧損4.14億元。
此外,*ST榮華還在2017年違規為榮華工貿及其關聯方的3筆借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合計金額為4.5億元。公司在回復2021年年度報告信息披露監管問詢函中稱,自法院判決后,公司已經累計計提預計損失4.42億元,其中,2020年計提損失3.85億元、2021年計提損失5740萬元。
在上述因素影響下,*ST榮華2020年、2021年分別虧損4.2億元和2.89億元,2022年預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5.73億元,實現凈虧損3.8億元左右,扣非后虧損3.8億元左右。
多家上市公司面臨
退市風險
年內已有A股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
2月15日,因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ST凱樂正式摘牌,成為2023年第一只“1元退市”股。此外,*ST金洲因觸及了“1元退市”標準被深交所下發了擬終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書。
上述公司不止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還面臨著財務類及重大違法類多重退市風險。
此外,還有多家公司退市風險高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ST輔仁、*ST銀河、*ST宜康、*ST奇信等10家*ST公司預告觸及財務退市指標;*ST新海、*ST計通、*ST紫晶和*ST澤達4家公司可能面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風險。
“2023年,隨著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啟動,A股退市力度加大,資本市場優勝劣汰功能將進一步加強。”前述業內人士表示。
“全面注冊制將通過多元化的退市標準和常態化退市機制,積極推進‘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新生態。”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面注冊制的推進還將有效完善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殼公司”和垃圾股的價值也將被壓縮,進一步邊緣化。
ST股雖處于退市邊緣,但仍有部分投資者“鋌而走險”。如*ST凱樂、*ST榮華在股價連續低于1元的過程中均出現了漲停。前述業內人士提醒道,ST股票因為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存在退市風險,投資風險相對較高。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需求,選擇優質的上市公司進行投資,并且要注意風險控制,規避高風險股票的投資。
(編輯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