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偉
近日,中國移動攜手合作伙伴完成國內首次運營商NR-NTN低軌衛星實驗室模擬驗證,支持手機衛星寬帶業務。業內人士表示,低軌衛星具有發射成本低、生產成本低、通信質量好、通信延遲短、覆蓋范圍廣、便于內置手機等特點,其研發、設計、發射、基礎應用等國內市場綜合遠景約為年產值接近1000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當前A股市場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搶先布局低軌衛星領域,年內亦有多家企業宣布了商業發射計劃。專家表示,發射成本和生產成本決定了低軌衛星的商業價值,兩大成本如果持續降低,將為低軌衛星產業鏈帶來長坡厚雪的經濟回報。
商業發射成本降低
國產低軌衛星趨熱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官方網站上,對低軌衛星的定義為運行在距離地面高度不超過1000公里太空軌道上的人造衛星。該網站還介紹,由于軌道低、重量小,衛星的生產成本和發射成本較低,一般可實現一箭多星。
發射低軌衛星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對此,哈爾濱工業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薛凱博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發射低軌衛星的成本顯著低于發射中高軌道衛星的成本,如果使用可重復發射火箭,成本還可大大下降。如果選擇近赤道發射,成本還有一定下降空間。目前,就美國的SPACEX公司對外發布數據推算,國際先進航天企業的單個低軌衛星平均發射成本大約是28萬美元,生產成本大約為25萬美元至30萬美元。但是,生產和發射低軌衛星的成本還與衛星大小、材質、重量、功能、發射平臺、載具性能等有密切關系,個別成本可能在此基礎上有上下浮動。”
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河動力三家企業是國內商業火箭發射的代表性企業。其中,今年9月5日,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運載火箭將天啟星座21星至24星共4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也是我國民營火箭公司首次開展海上發射任務并取得成功。星河動力航天CEO劉百奇表示,此次任務驗證了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在海上熱發射的安全性技術以及廣泛的平臺適應性,可為后續商業衛星用戶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發射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商業發射之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靈活采取了共享火箭、拼單發射、公開拍賣等創新機制。其中,今年7月份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機會競拍專場起拍價8萬元/公斤,凡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均可參加競買。按此計算,發射一顆50公斤的低軌衛星,其發射成本最低為400萬元。
生產降本空間較大
尚需協同效應支持
9月11日,中信建投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投資者關注具備衛星通信基帶、射頻芯片研制能力的公司。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巨潮資訊數據,國內已有超過50家企業布局低軌衛星領域,覆蓋了衛星研發、系統設計、器件生產、平臺搭建和商業應用等關鍵環節。
其中,中國衛星已經覆蓋衛星系統研制、宇航部件制造、衛星通導遙終端產品制造、大型地面應用系統集成、衛星綜合運營服務等領域,形成了從研發到應用的產業鏈一條龍。
航宇微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前期已開展低軌互聯網衛星的基礎研究工作,并計劃適時與相關方開展有關領域的合作。亞光科技也于9月11日回復投資者提問,表示公司微波類的射頻芯片比如低噪放等可以用于衛星,在低軌衛星領域,公司供應多個型號微波電路及組件,相關產品上使用部分自研芯片。
航天電子、天銀機電、鋮昌科技等A股公司也在回復投資者時介紹了涉及低軌衛星的業務進展,表示在系統集成、功能應用、模塊設計、元器件開發等領域取得進步。
在發射成本之外,低軌衛星生產成本也是其商業價值的關鍵因素。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黎富海教授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國外發達經濟體在低軌衛星的設計、生產過程中起步較早,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藝體系,在商用器件開發、生產流程簡化、功能模塊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100公斤至300公斤低軌衛星為例,生產成本大約在100萬美元左右。如果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單個衛星的生產成本可低至50萬美元。與之相比,我國商業低軌衛星還有較大降本空間。若以龍頭企業作為抓手,帶動產業鏈上的配套企業跟進,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將有利于國產低軌衛星的降本增效。”
他進一步表示:“低軌衛星的壽命一般在4年到5年左右。已形成星座體系的低軌衛星若要長期發揮穩定作用,需要定期補充發射低軌衛星接替失效衛星任務。這對低軌衛星產業鏈上的企業而言是長坡厚雪,可形成未來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個人估算,低軌衛星的研發、設計、發射、基礎應用等國內市場綜合遠景約為年產值接近1000億元,其在農業、工業、航運、物流、勘探、賑災、遙感測繪等領域的應用市場則更為廣闊。”
(編輯 才山丹)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