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在“小米科技(下稱小米)年內或上市”引熱議之際,日前有消息稱,小米系生態鏈公司華米科技(下稱華米)也在積極推進上市,業內普遍認為華米的上市或在為小米試溫。而在2015年,華米還處于虧損狀態。短短三年時間,華米不僅實現了扭虧還走上了美股上市之路。
如若華米成功上市,其將成為小米生態鏈公司中第一家上市公司。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華米外,小米為多家生態鏈公司提供資金、品牌、渠道的支持并分享收益。在雷軍系中,采取與華米和小米相似的投資合作模式的企業多達70多家,這些公司都嚴重依賴小米的品牌和渠道。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為:“華米與小米在資本和業務層面關系密切,其業務對小米較為依賴,雖不太會與小米系公司直接產生同業競爭,但其獨立性堪憂。”
小米產品貢獻超八成
華米獨立性遭質疑
日前有消息稱,華米正在申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代碼“HMI”。其近日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了更新后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美國存托股票(ADS)相關的F-1注冊文件。招股書顯示,每股ADS的價格區間預計為10美元至12美元。如承銷商行使超額配售權,融資總額最高可達1.248億美元。
而華米調整前的招股書顯示,其擬議的最高籌資額為1.5億美元,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板塊上市。對比兩份招股書來看,華米最高籌資額有所降低,且華米計劃掛牌地點是在紐交所而不是納斯達克。
華米是小米生態鏈中的一員,其旗下產品有小米手環、小米手表、小米體重秤等多款產品,華米因其推出的小米手環獲得熱銷,而受到市場追捧。2014年華米獲得雷軍和順為資本的B輪融資,融資額為3500萬美元,由高榕資本領投,晨興資本、紅杉、順為跟投。
不過,華米的業績一直表現平平,近兩年才出現好轉。在2016年之前,華米還處于虧損狀態,2015年華米虧損596萬美元,2016年其正式扭虧為盈,當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73.6%,為2.34億美元。
華米的收入結構并不復雜。不過,在過去3年里,其總收入中有超八成來自小米。根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2016年及2017前三個季度,小米貢獻的收入分別占華米總營收的97.1%、92.1%和82.4%,小米是華米最主要的客戶和分銷渠道。2017年前三個季度,華米自有品牌的產品營收占比僅為17.6%。
除了在營收上,華米對小米較為依賴,在資本層面兩者也關聯甚密。目前,小米等雷軍系公司也是華米的重要股東。相關資料顯示,華米的股東結構為,華米CEO黃汪持股39.4%,是第一單一大股東;順為資本持股20.4%,位居第二大股東;小米旗下基金PeopleBetterlimited持股為19.3%,為第三大股東。
而順為資本與小米關系密切,其出資人和創始合伙人之一便是雷軍。
有資料顯示,順為資本取自雷軍的名言順勢而為,是雷軍與曾經的金山投資人許達來一起共同組建的一家專注TMT領域投資的美元基金。其辦公場所位于望京的卷石天地大廈,而那里曾是小米最早的辦公地。信息顯示,華米與小米子公司的合作時間還有2年半,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將于2020年10月份到期。
可見,在華米的股權結構中,雖然黃汪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但實際上雷軍系公司持股占比達39.7%,已經超過黃汪。目前,華米與小米已形成關聯交易,且華米的大部分收入均來自小米產品,這種局面在短期內還很難改變。
雖然黃汪多次對外界稱華米要“去小米化”,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據悉,目前小米可穿戴產品的采購價格或取決于華米的成本及費用,雙方共同制定小米可穿戴產品的零售價格,小米與華米以各占50%的比例分享小米可穿戴產品所有利潤,同時雙方共享小米可穿戴產品的專利及用戶數據。
沈萌認為:“華米是小米的生態鏈公司,其業務嚴重依賴小米。雖然華米不太會與小米或其他小米系生態鏈公司產生同業競爭,但其單一大客戶的占比過分集中,而大客戶等重要關聯人又是自己的重要股東,因此其獨立性存疑。”
IPO為小米探路
或影響其估值?
除了華米之外,小米的上市也在近期被傳得沸沸揚揚。雖然小米方面一直“不予置評”,但外界對小米估值已傳出多個版本。而華米的上市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或將對小米的估值產生重大影響。
有消息稱,小米近日已召開了上市啟動會,首選目標傾向于香港股市。但也有說法稱,對于具體的上市時間和地點,公司內部暫無定論。
有市場人士稱,華米上市實則是為小米探路,作為小米的生態鏈企業,華米的先行上市也將會對小米產生影響。華米上市時市值或能達10億美元。以此計算,華米市盈率將在40倍以上。而小米的營收約為華米科技的57.9倍,假如以營收倍率計算,小米的IPO估值或最高能達到868.5億美元。
對此,沈萌認為兩者無可比性。“華米選擇上市地點為美國市場和小米被傳的上市地點中國香港市場存在較大差異,華米的股東結構及業務也與小米有差別,所以其上市對小米參考性不大。美國資本市場易進難守,中概股壓力較大市盈率普遍不高。而相較美國市場,中國香港市場的中概股整體表現較為活躍。”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