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教育大會此前在北京召開,再次強調教育對于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教育行業正迎來變革的大浪潮。這其中,以百度為代表的科技企業高舉起“智慧教育”的大旗,希望能夠成為教育未來發展的風向與道標。
智慧教育勢在必行
科技發展與互聯網的出現,讓教育跨入了多媒體時代,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然而,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概念再一次席卷了社會各界,反映在教育領域的變化卻顯得不慍不火,就連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也曾多次感嘆:“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同時,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傳統模式下,教育的場景被局限于課堂之中,因為地區之間的發展存在差異,也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均的弊端
在此背景下,以百度為首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紛紛站了出來,運用自身的強大技術與完善資源,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概念,提出了智慧教育這一模式。
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學習環境,智慧教育能夠讓教育者找到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效率;讓學習者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完善的學習體驗;讓管理者掌握教學的進度,時刻對相應的策略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利用互聯網,讓教育資源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化、公平化及個性化。
若要展開對智慧教育的探索,資源與技術二者缺一不可。百度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也是百度教育大腦能夠成為當前行業佼佼者的重要原因。
百度教育大腦已成業界標桿
作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百度以搜索引擎起家,其產品發展至今,已橫跨了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正因如此,百度在第一時間洞察到了教育行業的疲敝,并迅速地整合人工智能、BigData和CloudComputing,開發出了百度教育大腦。
據了解,通過對海量優質內容、專業教育知識圖譜和智能交互三大核心功能的整合,百度教育大腦形成了完善的AI+教育引擎,以針對性的產品與功能,率先完成了在智慧教育領域的全面布局。
依托于百度文庫、百度閱讀等賦能產品,將超過2億的文檔、20萬的電子正版書籍和96萬的優質教學視頻廣為分享,讓各類教育資源觸手可及。而百度智慧課堂則運用圖譜技術,對18個學科、1068萬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結合專家只是和1.2億的資源,把雜亂無章的教育內容體系化。
完善的平臺構建讓百度教育大腦為學習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提供了教育層面的一站式服務。對于學習者而言,無論是課堂學習、考試估分、志愿填報、生涯規劃、自主學習乃至簡歷服務,都能在百度教育大腦得到滿足。
可以說,百度教育大腦平臺的搭建,已成為了智慧教育行業的標桿,為其他企業乃至于行業本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案例。
百度教育大腦提出全新商業模式
無論是提升技術還是研發產品,其最終目的都是推進教育模式的變革。作為行業領導者,百度教育大腦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也開始了對教育領域新商業模式的探索。
目前,百度教育大腦已與合肥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于9月21日在當地設立了教育實驗室,從K12領域開始,逐步覆蓋安徽全省,以最先進的智慧教育理念,帶動當地的教育模式升級,推動實現安徽省實現教育公平化。
作為高考大省,安徽的教育資源分布情況十分復雜。對部分較為落后的地區來說,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資源外流。適齡學生流失、老師無心戀教、學校不斷萎縮的現狀令鄉村學校的教育愈發捉襟見肘。百度教育大腦的介入,可以在不破壞當地教育體系的情況下,以協助者而非顛覆者的姿態,實現了對教育資源的調配,讓學生享受優質課堂的同時,也讓當地教師接觸更為先進的教學資源,既能更好地促進外來優質教育資源的流通,也能更好地留住當地的固有教育資源。
現階段的合作只是百度教育大腦在安徽的試點之一。未來,百度教育大腦將通過全套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全面助力安徽的教育模式升級,讓高考大省進化成為教育強省,完成雙方的互利共贏。
同樣在9月份,百度教育大腦還與北京師范大學智慧研究院、白洋淀高級中學達成合作,三方共建“雄安新區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通過對新區教育模式的扶持,百度教育大腦將以實踐來進一步完善自我,最終將這套理念先進、架構成熟、產品完善的智慧教育體系和商業模式推廣至全國,與更多的地區達成協作,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插上翅膀,飛往每一個需要它們的角落。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