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國企廠長鐵飯碗,38歲選擇下海創業,這些在外人看來并不理智的選擇,源自于精銦海工創始人李光遠對于海洋的情節。“理工科”出身的他對技術創新異常執著,這也給精銦海工染上了“專注研發”的底色。
近日,瞪羚報道組走進精銦海工,對話精銦海工創始人、董事長李光遠。在他看來,作為民營企業,精銦海工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能夠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擁有自己的話語權,正是由于對于技術創新的堅持。
“我們并不具有彎道超車的能力,但我們會專注在這里,十年趕不上那就二十年,只要老老實實做事,總會有收獲的。”李光遠說道。
通過“點”創新帶動應用提升
《南方財經》:目前精銦在整個行業中處于什么角色和定位?對比振華、中集等行業龍頭,精銦如何把握定位,發揮自己價值?
李光遠:目前,國內最終用戶還是傾向于有歐美頂級品牌零部件的配置,但我們也有全部國產零部件的配置備份。作為純民企,精銦資源有限,只能做小而精,目前還沒有能力做大而美,因此,精銦基于自身的底層技術,通過“點”的創新來形成新的應用提升。
《南方財經》: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是精銦能夠在海工裝備產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科技創新方面,精銦有哪些經驗與心得?
李光遠:精銦團隊如果說有長處的話,可能是善于跨界尋找思路和方法,有時候當在行業內苦苦思索而不得的時候,和其他行業專家交流討論,往往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很多技術由于行業的天然隔絕而沒有做到跨界應用,但其實無論是思路還是技術方法,往往在其他行業同樣可以很好的應用,要善于借鑒和學習。
《南方財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狀況如何?您對產業未來發展有哪些預期?
李光遠:我國海洋工程起步晚,在國際上屬于第三梯隊水平,但是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具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背靠這樣龐大的市場和國內大循環需求,對整個行業發展是巨大支撐。未來,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國產化替代和局部核心技術的突破是可期的,但是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大量點滴的努力,精銦愿意做點滴努力的一分子。
資金一直是精銦短板
《南方財經》:如何度過“死亡谷”是每個創業企業需要面對的,精銦是如何度過最困難的階段的?您認為能夠支撐企業度過“死亡谷”的關鍵原因有哪些?
李光遠:我們仍然不認為精銦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企業發展總是伴隨著危機,但是危與機是互相纏繞的辯證關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為一家小企業,首要問題是生存問題,如何活下去,仍舊是精銦未來相當的一段時間里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面對生死存亡問題,企業只能盡量多想一步,多看一眼,通過基于基本底層技術的拓展性研發來提前布局未來可能的市場。
《南方財經》:目前,傳統制造業往往面臨人才流失,融資困難、市場競爭等問題,目前精銦或者海洋裝備制造企業是否面臨類似問題?您認為政府、企業、機構還能通過哪些方式共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李光遠:這些是行業共性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問題精銦都曾遇到或者正在經歷。從企業角度,如何通過自身的戰略和資源配置來做大做強,進而吸引資源關注和引入是很關鍵的;對于資源方,要把平臺做得更加接地氣,在政策出臺前多傾聽,多調研,有針對性地來匹配資源,這樣是完全可以達到雙贏的。
《南方財經》:這兩年,精銦海工營收與利潤率呈幾何倍數增長,這主要是什么原因?目前公司經營資金情況如何?
李光遠:精銦非常清楚這樣的增長是基于國內市場以及行業的巨量增長形成的,并非是企業做得有多好,而是處于所謂風口。因為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研發本身又是九死一生,所以資金一直是精銦的短板。
《南方財經》:近期,精銦海工入選佛山首批知識產權證券化的企業,這對于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有什么作用?未來精銦在投融資領域有什么規劃?
李光遠:大部分研發型企業采取輕資產運營的模式,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是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但這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很難評估定價,因此無法通過單純的無形資產幫助企業進行融資活動。此外,ABS是一個金融創新,匹配了精銦這類企業的特性和融資需求,除了ABS,精銦還計劃通過股權融資來匹配后續發展的資金。
00:07 | 制冷劑行業景氣度攀升 多家氟化工... |
00:07 | 直擊華工科技業績說明會:各業務板... |
00:07 | 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捷捷微... |
00:07 | 228家公司披露一季度業績預告 半導... |
00:07 | 南方電網控股上市公司召開2024年度... |
00:07 | 探尋向“新”力 山西全力推動科創... |
00:07 | 金發科技發力高性能新材料 助推具... |
00:07 | “穩樓市”構建新模式 | “穩樓市... |
00:07 | 上市券商一季度或迎“超預期開局”... |
00:07 | 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 2%以上... |
00:07 | 年內93家A股上市公司擬購董責險 同... |
00:07 | 商業銀行頻頻調整積存金起購門檻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