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投資機構轟炸了,有要投資的,有要收購的。”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朱偉卿今年以來相當忙,忙著與合作方共同布局區域碳資產管理市場,忙著與金融機構共同探索碳金融,還要忙著接待找上門來的投資機構。
9月22日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提出一周年。一年來,數千家碳公司注冊成立、金融機構紛紛試點碳金融、投資機構挖掘碳賽道投資標的……一場圍繞著碳資產的管理和投資盛宴正火熱展開。
在朱偉卿看來,碳資產管理市場空間很大,八大行業全部進場后,約100億噸碳配額,即便50元每噸的價格,也有5000億元的規模,再加上換手率,僅現貨市場規模可能就達萬億級。“作為一種資產,碳配額需要盤活、需要管理,1萬多家控排企業也需要服務,碳資產管理公司的作用是盡可能讓控排企業低成本完成履約,甚至帶來收益。”朱偉卿表示。
碳資管公司如雨后春筍
朱偉卿是最早一批碳資產管理從業者。2010年前后,CDM(清潔發展機制,《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允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消額的轉讓與獲得)市場發展火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出口大量CDM指標到歐洲發達國家,多家機構在中國以每噸碳10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轉手以一二十歐元的價格出售給國外企業。
“當時我研究生剛畢業,身邊有朋友從事CDM業務,再加上中國正打算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場,于是2010年11月注冊了公司,開始創業。”朱偉卿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次年7月,國家發改委即宣布啟動地方碳市場試點,今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可以說,上海寶碳見證了中國碳市場從0到1再到全國碳市場的整個歷程。”
成立后的上海寶碳,將業務重心放在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開發上。“碳匯、光伏等項目的CCER資產簽發流程復雜,需要專業機構幫助。”朱偉卿表示,上海寶碳幫助把可再生能源項目、碳匯項目等開發成CCER資產。“目前正與四家合作方共同布局區域碳資產管理市場。”
全國碳市場7月16日正式開市后,越來越多的相關產業鏈從業者涌入碳資產管理行業。
一位新能源咨詢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他正打算在上海注冊碳資產管理公司,“碳資產管理行業還處在初期,先進入者可以搶占先機”。
就該人士觀察,目前新進入碳資產管理行業者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原來為外企環保業務提供咨詢服務的機構,業務進入瓶頸期,全國碳市場啟動后,轉向碳資產管理;另一類是環保企業,比如污水處理等,受疫情影響近兩年工程業務不景氣,也紛紛轉向碳資產管理。
記者在天眼查中以“碳資產”為條件搜索發現,公司名稱中明確有“碳資產”字樣的企業達2000多家。
此外,多數公司盡管名稱中未含有“碳資產”字樣,但經營范圍包括“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研發”,以這一經營范圍作為條件,在天眼查中搜索發現,約有6000多家企業,其中超過一半是今年注冊成立。
美錦能源近日公告,公司與氫山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美錦碳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協助公司內部及其他公司梳理碳排放源,開展碳盤查、碳交易相關管理工作,提供降碳減排方案等;測繪股份近日也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擬設立合資公司江蘇天地方圓環境產業有限公司,該合資公司的經營范圍之一即是“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研發、設備生產及銷售”。
康橋經濟社研究員、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后潘聿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碳資產管理公司的出現是因為企業有需求,企業碳盤查、碳申報、碳交易的操作,以及碳政策、碳技術的研究開發,乃至綠色金融的投融資,這些與碳廣泛相關的咨詢會計經紀類業務,是企業前所未有的新需求。
“有些企業內部成立相關部門,有些企業則將業務外包。”潘聿航表示,碳市場業務只是廣義碳資產管理的一個子集,“碳資管的市場空間與上述業務的業務量高度相關,如果以上業務進入常態化,粗略估算下的廣義市場規模也能達到千億級別。”
金融機構積極推出
碳金融產品
“在幫助企業開發CCER項目的同時,上海寶碳還直接收購碳指標,并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朱偉卿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目前上海寶碳持有的CCER資產市場份額較高。”
嘗到CCER資產升值甜頭的上海寶碳,期待全國碳市場能早日允許碳資產管理公司入場交易。“基金募集都已到位,目前正等著全國碳市場允許機構開戶交易。”朱偉卿表示。
7月11日,中融信托發行首單碳交易CCER投資信托,上海寶碳擔任投資顧問,信托資金將投資于碳排放權交易所上市的CCER,并適時參與碳市場交易;今年2月,中航信托與中國節能協會碳交易產業聯盟、上海寶碳聯合設立“碳中和”主題綠色信托計劃,投資標的覆蓋全國范圍內可交易的優質碳資產,今年7月已完成部分碳資產數百萬級規模的首批建倉。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長安信托和華寶信托等信托機構也發行了類似的碳資產投資信托,主要投資碳排放配額及CCER資產,初期參與地方碳市場,后期會適時參與全國碳市場。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該類基金既可幫助企業開發管理碳資產,實現碳資產的保值增值,也可為合格投資者參與碳交易提供投融資產品,讓投資者獲得碳交易帶來的收益。
“上海寶碳陸續參與發行了7只碳金融產品,其中4只已順利退出,目前在管的還有3只,上海寶碳的角色是基金的GP(有限合伙人)或投顧。”朱偉卿向記者表示。
朱偉卿認為,隨著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全國碳市場的流動性將大幅提升,碳價也將提高,“碳價是圍繞著節能減排成本走的,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的研究報告,中國節能減排的平均成本大約是258元/噸,目前全國碳市場價格不到50元/噸,未來肯定有較大的空間。”
記者注意到,除上述碳資產投資信托外,中海信托和英大信托還推出了服務型信托,委托人將其持有的CCER資產作為信托基礎資產交由信托公司代為管理與交易。
在信托公司發行碳信托相關產品的同時,銀行則紛紛開展全國碳配額的貸款業務。9月初,江蘇銀行宿遷分行向江蘇新動力(沭陽)熱電有限公司發放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該企業是全國首批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企業之一,共持有碳配額40.73萬噸。江蘇銀行參照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為該企業辦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500萬元,利率為4.36%,比該行一般抵質押貸款低64個基點。
9月9日,匯豐中國也宣布,已為一家能源類國有企業辦理一筆碳排放權關聯貸款。匯豐中國工商金融總監馬健表示,“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碳排放權被賦予了市場價值,具備了流動性和金融屬性。此次貸款有助于幫助企業盤活碳資產,優化融資結構。”
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也均落地全國碳排放權貸款,企業將擁有的碳配額作為抵押資產向銀行貸款,從而盤活企業碳資產。此外,易方達基金也已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明確未來將圍繞“碳中和”“責任投資”等領域開發系列主題基金產品。
“最近陸陸續續還有多家金融機構找來,希望共同在碳金融方面進行探索。”朱偉卿說。
投資機構挖掘
碳賽道投資標的
“目前正在看碳產業鏈方面的股權投資機會。”中締資本合伙人劉瑤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年前開始關注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全國碳市場啟動、CCER項目備案即將放開,碳產業鏈行業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在尋找一圈后,劉瑤發現,碳產業鏈行業仍屬于早期階段,可投項目不多。
今年5月,碳排放管理軟件和咨詢解決方案提供商碳阻跡獲得5000萬元A輪融資,由高瓴和經緯共同投資。這被認為是今年碳產業鏈公司獲得的第一筆股權投資。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談及入股碳阻跡時表示,碳阻跡運用科技創新提供碳中和解決方案,核心特點是依靠技術幫助企業去管理和減少碳排放,形成了中國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一個碳排放因子數據庫,成為科學指導各行業做碳排放計算的一個基礎設施。
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設立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碳相關產業鏈。紅杉中國日前與遠景科技集團共同成立“遠景紅杉碳中和基金”;北清環能近日公告也透露,擬以自有資金1億元人民幣,與博正資本、西藏禹澤、中國水業共同出資設立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
“碳產業鏈股權投資看好三大領域,一類是碳監測等數字化領域,系統可用來監測、預測和管理碳資產;一類是碳相關方面的數據,未來數據會非常值錢;一類是碳資產管理公司,圍繞著碳交易相關的資管業務,比如碳配額的管理、碳期貨、碳基金等。”劉瑤向記者表示。
為深入了解碳資產管理相關產業鏈,劉瑤特意考取了碳交易員證書,“未來個人也可以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碳資產管理這一市場的潛力和市場空間都很大”。
“我們希望聯合各方共同做大碳資產管理這一市場。”朱偉卿向記者表示,“賦能分為資金賦能和業務賦能,上海寶碳如果引進財務投資者,我們傾向于頂級投資機構;如果引進戰略投資者,我們傾向于具有業務協同性質的企業。”
劉瑤向記者透露,正打算投資入股一家主營碳排放與碳資產管理平臺方面的碳產業鏈公司。
“對股權投資市場而言,碳中和的確是很好的賽道,持續看好這一賽道。”漢理資本董事長錢學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不過,他同時強調,這一行業面臨的挑戰也不小,比如碳審計確實市場有需求,但門檻普遍不高,服務類公司從商業模式而言并不是風投機構所喜歡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股權投資人也向記者表示,在看了多家碳賽道公司后還沒入手,“為數不多的碳產業鏈公司,業務還存在不小的瓶頸”。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