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幾大知名藥企的中成藥價格上調,上漲幅度為10%到20%,其中不乏一些常見品種。受此影響,近期中醫藥板塊持續升溫。12月28日部分中醫藥概念股繼續上漲,精華制藥、龍津藥業漲停,大理藥業、延安必康等漲超4%。
業內人士表示,中成藥漲價的原因主要是中藥材價格上漲。券商分析認為,在政策支持、提價催化下,估值較低、品牌影響力強的中醫藥企業受到重視。近兩年,多項鼓勵政策發布,中醫藥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企業經營有望改善。
部分中藥產品提價
一周前,在被投資者問及是否提升中藥品種價格時,太極集團在互動平臺回應稱,公司藥品藿香正氣口服液為公司的骨干品種,因主要原料、輔材、能源等成本持續上漲,為緩解公司成本上升壓力,促進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公司近期已對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進行調整,平均上調幅度為12%。
事實上,今年以來多家老字號宣布對常見品種上調價格。華潤三九12月1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應“公司安宮牛黃丸是否漲價”時稱,公司安宮牛黃丸出廠價今年有所提升。此前,同仁堂下發調價通知,將安宮牛黃丸(3克*丸/盒)的銷售價格從780元提至860元,漲幅約為10%,該價格于12月1日開始執行。
12月27日晚,九芝堂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對近期中藥材原材料漲價作了回應稱,中藥原材料受氣候、種植面積等因素的影響,出現普遍的價格上漲,特別是貴細原材料疊加資源的稀缺性以及供需矛盾影響,漲價幅度較大。公司一直監測中藥原材料的價格波動情況,對價格走勢進行預判,并制定相應的采購策略以應對價格波動風險。公司將針對不同產品,綜合考慮成本變動情況、政策情況、產品受眾群體以及市場環境等,適時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
維康藥業12月28日在互動易上回應稱,公司有成熟的價格調整機制,會及時根據原材料價格及市場供需等因素,適時調整產品銷售價格,公司也會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優化產品質量,保障公司長遠可持續發展。
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呈普漲態勢。在我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河北安國,進入12月以來,近八成中藥材價格出現上漲,很多客商抱觀望態度,交易量出現下滑。比如常見的黃連、金銀花、黃芩等價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漲。除了常見品種外,一些原本價格不菲的貴細藥材漲價更為明顯:藏紅花、鹿茸、燕窩、西洋參、蟲草等多個品種的價格全部出現上漲,漲價幅度在10%到50%。
國海證券認為,中藥由于其在OTC類別中的明顯優勢,其主要銷售渠道集中在零售端,僅少部分被納入集采名單,在市場需求及藥店的重視下,具備較高的價格維護能力。
行業格局逐步優化
今年以來,中醫藥行業重磅支持政策頻發。2021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6月30日國家衛健委等部委聯合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7月7日五部門共同制定《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創新型中藥獲批數量達到11個,獲批新藥品種在疾病治療領域分布豐富,涵蓋呼吸、神經、消化等多個領域。國家大力推廣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創新中藥無論是申報注冊還是獲批數量,皆創下今年新高。此外,中醫藥在疫情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提升市場對其用藥有效性、安全性的認知。
另外,受市場關注的地方聯盟中藥集采落地較溫和。由湖北領銜的19個省市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擬中結果日前公布。從中選名單來看,主要涉及神威藥業、昆藥集團、康緣藥業、珍寶島藥業、同仁堂等共計97家企業,111個產品中選,中選率為62%,平均降幅為42.27%,最大降幅為82.63%。
東莞證券認為,本次集采降價幅度較溫和,集采A組并未出現降幅高達90%的極端情況,大部分藥品價格降幅在30%-50%,部分藥品下降10%-30%。
恒泰證券認為,隨著我國支持中藥政策的不斷出臺,中醫藥行業格局逐步優化,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效益凸顯。中醫藥涵蓋“被動治療+主動健康管理”,產業鏈可以延伸至大健康及中藥消費品,中藥的消費屬性愈發明顯。
板塊估值有望修復
從業績角度看,截至2021年三季度,中藥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488.5億元,同比增長11.31%;實現歸母凈利潤262.6億元,同比增長20.79%。
華安證券研報認為,從經營角度可感受到公司對經營的信心增強,僅2021年,就有13家上市中醫藥公司公告了股權激勵方案,其中不乏如華潤系的央企。預計未來在激勵的加持下,中醫藥公司經營有望迎來拐點。
恒泰證券認為,中醫藥板塊中業績增長穩健的企業性價比高,布局優勢凸顯。從2019年1月至今,因受到行業政策以及終端銷售等數據不及預期的影響,中醫藥板塊一直大幅跑輸醫藥指數以及其他子板塊。從估值角度來看,中醫藥板塊處于歷史低位。
民生證券認為,中藥品種、品牌、專利壁壘高,獨家產品具有稀缺性。近年來,多家中醫藥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得到改善,零售端營銷改革和渠道改善增加產品銷售業績。從2020年開始,多家中醫藥上市公司出臺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業績年增速要求集中在10%-20%,行業發展速度得到保障,向上空間充分打開,估值有望持續提升。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