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因合作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筆誤,和而泰“諧音梗公告”意外走紅,“臨死股東大會”也一度沖上熱搜。5月18日晚間,深圳證監局通報對涉事律所的處理結果,依法對該所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對三名律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事實上,近年來資本市場“烏龍信披”事件頻發,也引發業界對資本市場“看門人”的思考。
“一些錯誤不僅會對投資者形成誤導,也損害了法律文件的嚴肅性,削弱了投資者對相關機構工作質量的信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委員會特聘委員楊兆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的主要中介機構,如證券公司、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都是‘看門人’,對把好資本市場的入口關至關重要。各中介機構一定要做到勤勉盡責,恪盡職守,嚴謹認真,壓實‘看門人’責任。”
“烏龍信披”花樣百出多家上市公司更正錯誤
根據和而泰發布的202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顯示,其聘請的北京市中倫(深圳)律師事務所出具了相應的法律意見書。不過,該份法律意見書的標題,將“臨時股東大會”寫成了“臨死股東大會”。
5月18日晚間,深圳證監局官網發布《深圳證監局對北京市中倫(深圳)律師事務所開展檢查并作出處理》一文顯示,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深圳證監局5月18日依法對該所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對三名律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在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看來,“臨時”變“臨死”的背后更多的是中介機構的管理缺失,如果財務數據等關鍵信息出現重大錯誤,則可能對短期股價帶來影響。“除了依法對于相關合規問題進行把關之外,中介機構還需要注意避免文字錯誤等低級錯誤。”
實際上,近年來,資本市場上“烏龍信披”事件也時有發生。
此前,菲利華、曠達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也曾出現信披“失誤”問題。《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上市公司信披錯誤主要包括數字單位及名字名稱搞錯、業績數據填寫顛倒、信息披露及董事會日期錯誤等,犯錯主體涉及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機構工作人員和上市公司工作人員,錯誤原因多為“交接疏忽和理解偏差”。
記者通過Choice數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有超48家上市公司就其披露的錯誤信息致歉或發布相關更正公告。
楊兆全認為,頻繁出現的“烏龍信披”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讀者明顯能看出是筆誤的,比如“公墓基金”、“臨死股東大會”、“人民醫院的判決”等;另一種是讀者難以發現的錯誤,比如財務數據錯誤、地名及項目名稱混淆。前一種會讓投資者對中介機構工作的嚴謹產生懷疑,而后一種則容易直接對投資者形成誤導。
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如果因‘筆誤’而導致投資者誤解甚至出現損失,那么也違背信息披露真實性等原則,存在重大誤導、遺漏等問題,信息披露義務人及相關責任人則將承擔相應處罰或賠償責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
信披環節存缺失“看門人”糾錯機制仍需完善
“烏龍信披”事件頻發的背后,更多反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多環節存在的嚴謹性及糾錯機制的缺失,凸顯出“看門人”的重要性。
深圳證監局在通報公告中指出,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看門人”,律師事務所及執業律師應當勤勉盡責、認真履職,提供專業、審慎的法律服務,推動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
律師工作貫穿企業上市前后公司日常信息披露的始終。在企業改制、輔導、發行、上市、信披等環節中,律師事務所均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除律師事務所外,保薦機構、會計事務所、審計評估機構等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承擔項目篩選、盡職調查、信息披露、審計監管、持續督導、估值定價等工作,均為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信披問題頻發,說明上市公司及相關中介結構內部缺乏必要的校對監測和監管機制,在內部質量控制方面存在短板。證監局采取的監管措施更多的是對責任人缺乏工匠精神的警示。“和而泰信披烏龍事件存在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中介機構應引以為戒。”
楊兆全表示,“目前,監管層正加大對中介機構監管力度。要杜絕筆誤披露現象,相關機構和人員還需增強責任心,設置審查校對環節,對重要的文件,做到萬無一失。”
近年里,監管部門對多起中介機構違規事件作出處罰。證監會于4月8日發布的《中國證監會2021年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顯示,2021年對上市公司及相關方、非上市公眾公司分別采取行政監管措施709家次、211次。加大中介機構監管力度,開展以質量管理為核心的會計師事務所專項審計監管,持續加強對律師事務所及律師從事證券法律業務的監督檢查工作,壓實“看門人”責任。
劉俊海表示,注冊制下資本市場監管趨嚴,證券審計機構、律師事務所等責任越來越重,應加強校對、審核相關工作,建立和完善防錯、糾錯機制,確保錯誤不再發生。
(編輯 才山丹)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