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見習記者 梁傲男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圍繞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打造循環經濟產業、推行“綠色消費”等話題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聚焦于推動二手商品的流通再利用。
她表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手商品市場之一,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豐富的商品種類,但出口規模較小,尚未充分發揮其潛力。推動二手行業“出海”,不僅有助于整合全球二手循環經濟產業鏈,提升我國在全球循環經濟中的競爭力,還能滿足全球不同國家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促進二手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合作。
以舊換新激活二手商品市場
作為“擴內需”的關鍵抓手,2024年“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成效明顯。記者觀察到,以舊換新相關政策不僅旨在促進耐用消費品的更新換代,還強調了大規模回收循環利用以及建設“換新+回收”體系的重要性,為循環經濟產業鏈帶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
消費以舊換新需求強勁,線下消費市場活力涌動。有電商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本輪以舊換新相較過去幾輪以舊換新最大的不同,是回收平臺和二手商品行業的日益興起。
以深耕于循環經濟領域、提供回收和二手交易服務的北京轉轉精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轉轉”)為例,公司數據顯示,2024年“618”期間,其回收業務同比增長超30%,其中上門回收同比增長34%,線下門店回收同比增長100%。
據中國舊貨業協會綜合各機構數據測算,2023年我國舊貨交易額約為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6%;線上交易額約為5520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電子電器類產品交易量占比為41.34%。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我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模預計突破3萬億元。
通過數據可見,二手商品市場潛力巨大。對于行業而言,在向內深挖存量的同時,如何向外開辟增量空間,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是行業規模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命題。
劉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二手商品的海外市場需求巨大,應該推動二手商品流通從“國內循環”向“國際循環”延伸。在與企業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的交流中,劉銳收到諸多關于國內市場消化二手商品面臨壓力的反饋。如何妥善處理“以舊換新”的二手物品,成為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出海”覓增量需多方合力
二手商品交易在推動綠色消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整體向綠色環保轉型方面成效顯著,為全球循環經濟網絡注入新活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轉轉通過促進閑置物品流通,已實現518.5萬噸的碳減排效果,累計節約能源7136吉瓦時。
“二手商品,特別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憑借質量和價格的雙重優勢,在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地有較大市場。”劉銳表示,要實現二手商品出海的可持續發展,仍有諸多難題需要攻克。通過調研,劉銳發現二手商品出海流程繁復,通關效率較低,部分二手商品出海還面臨法律風險。此外,較重的出海稅負和尚未建立的二手商品質量評估體系,也嚴重制約了二手商品海外交易效率,在價格和質量方面可能會喪失原有的競爭優勢。
在質量檢測標準和鑒定流程方面,2024年重新修訂的《二手貨品質鑒定通則》國家標準,包括轉轉在內的行業領先企業也參與制定了多項標準。涵蓋了二手電子產品、腕表、服飾、圖書等多個品類,鑒定內容覆蓋產品基本信息、使用年限、數據安全、外觀瑕疵、電池性能等多方面。嚴格的標準和規范化的流程,為我國二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談及二手商品“出海”前景,劉銳提到,該領域目前仍有多項挑戰亟需解決。例如二手商品的質量鑒定頗具難度,由于每件商品的成色不一,若鑒定失誤,可能會侵犯消費者權益,甚至影響中國商品的國際形象。同時,二手商品的來源多樣,稅務憑證在多次交易后往往不完整,難以滿足正規出口的稅務要求。
“海外市場需求和潛力巨大,因此二手物品供應鏈出海成為必然趨勢。當前二手物品的出海受制于品牌商確權、通關稅率和復雜的交易鏈路,使得出海難以規模化,尚未充分發揮出我國在全球二手物品流通中應該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聯合頭部廠家品牌、二手平臺共同探索開展出海試點工作,探索出二手物品便捷化出海路徑,從而實現國內二手物品合法合規、高質高效的出口。推動二手供應鏈行業出海,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循環經濟產業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更能夠促進二手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合作發展。”轉轉聯合創始人、采貨俠總裁相昌峰如此表示。
在劉銳看來,中國二手商品在海外順利流通后,不僅可以快速擴大國產品牌市場份額,也為后續新品推廣提供了寶貴的市場數據反饋,將對提升國產品牌對全球市場的響應速度和影響力大有幫助。
(編輯 張偉 喬川川)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