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為城用,城以港興,上海之所以能夠獲得如今的國際大都市地位,港口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開埠至今已步入第175個年頭的上海港,位于中國大陸東海岸的中部、“黃金水道”長江與沿海運輸通道構成的“T”字型水運網絡的交匯點,前通中國南、北沿海和世界各大洋,后貫長江流域及江、浙、皖內河、太湖流域。公路、鐵路網縱橫交錯,集疏運渠道暢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優越,腹地經濟發達。
現在,負責這座百年老港公共碼頭運營的上港集團(600018),是2003年1月由原上海港務局改制后成立的專營港口及相關業務的大型專業化集團企業。2005年6月,上港集團經整體改制,成立了股份制公司,2006年10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成為全國首家整體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業,目前是我國大陸地區最大的港口類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
一直以來,上港集團將上海港的區位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2017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萬標準箱,連續八年穩坐年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主要經營指標居行業前列。
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中,上海港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與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的重要樞紐,將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徑,成為引領長三角,帶動長江流域,輻射全國的“龍頭”。肩負新使命,上港集團正在謀劃新的創新發展之路。
日前,上港集團總裁嚴俊與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采訪團交流時表示,公司將進一步鞏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口地位,以建設智慧、綠色、科技和效率港口為目標,堅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致力于“成為全球卓越的碼頭運營商和港口物流服務商”。
第一集裝箱港的崛起
近代以來,上海是我國對外交通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在上海港的157年歷史中,要探究其成為“全球第一集裝箱港”的起源,還得追溯到近40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曾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港的發展歷程》(簡稱《歷程》)一文中對此有所介紹: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嚴峻挑戰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城市發展本身資金不足、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制約,上海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發展方向,先后制定了《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匯報提綱》《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等重要文件,提出要把上海建設成為開放型、多功能、產業結構合理、科學技術先進、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在推動上海振興發展、發揮上海溝通內外作用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上海在港口建設上的獨特優勢具有重要意義。《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匯報提綱》中明確指出,上海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廣泛的國際聯系。
這就需要積極適應國際航運業發展新趨勢,探索上海港生產結構的轉型。當時,集裝箱運輸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運輸方式,具有裝卸速度快、質量好、船期短的優勢。通過“門對門”的運輸方式,它可以使原來裝卸環節費人、費時、費力、效率低、質量差的狀況,以及貨物流轉速度緩慢,影響中轉聯運業務開展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變。早在20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就已開始采用集裝箱運輸的方式,到七八十年代,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越來越被人們所承認,以海上運輸為主導的國際集裝箱運輸發展迅速。
對上海來說,要發展集裝箱運輸,以適應國際貨運的發展要求,就需要有專門的集裝箱碼頭。而剛剛開始發展集裝箱裝卸業務的上海港還沒有集裝箱裝卸專用泊位和設備。從1980年起,上海對部分碼頭泊位進行改造,建成一批現代化集裝箱碼頭。同時,上海還積極開辟集裝箱航線,建設通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干直線網絡,吸引著名的外國航運公司在滬設立機構。
1992年,以上海港為樞紐,形成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17條,主要有上海至香港、日本、韓國、東南亞、澳大利亞、新西蘭、波斯灣、地中海北岸、西歐、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集裝箱運輸航線。上海港在全國集裝箱運輸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1992年,上海共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3.1萬標準箱(TEU),占全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26.4%。
15年后的2007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600萬標準箱,首次超過香港、僅次于新加坡,躍居全球第二。2010年,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新加坡港,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
2017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萬(達4023.3萬)標準箱,連續八年穩坐年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目前,上海港已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現有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260余條,每月有超過3200班次,航線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區,可直達北美、歐洲、澳洲、波斯灣、地中海、東南亞及東北亞等,是中國大陸集裝箱航線最多、航班最密、覆蓋面最廣的港口。
上港人的碼頭情懷
上港集團總裁嚴俊,自畢業來到上港集團,圍繞碼頭事業,一干就是近三十年,也見證了上海港近三十年的飛速發展。
“我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上海港務局,現在是上港集團。先是在基層工作,之后進入行政管理崗位。”嚴俊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基層的幾年鍛煉奠定了我對碼頭的感情,或者說依賴,這輩子可能不太會離開碼頭了。”嚴俊談到,像他這樣對港口、碼頭有感情的上港人,在上港集團有很多,上港集團的團隊很有凝聚力,對港口也都很有感情。
嚴俊介紹說,在現任領導班子帶領下,公司對港口發展作出了一些有益嘗試,雖然從數據看公司已經排在世界前列,但在上海要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過程中,仍大有可為。
未來如何保持上海港的樞紐地位和競爭力?未來的港口是什么樣的?“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建成的洋山港四期碼頭是個很好的開始。”他說。
嚴俊提到的洋山港四期碼頭,其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全自動化碼頭,也是全球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經過三年的建設,洋山四期于去年12月正式開港。這座“無人”碼頭不僅是上海市的重大工程,也是上港集團全力推進“四個港口”建設的核心工程。
搭載“中國芯”的無人碼頭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洋山深水港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并且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主體為同盛集團。洋山深水港一期于2002年6月開工建設,2005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隨后二、三期工程相繼竣工投產。
2006年到2010年,上港集團先后以現金、定向增發等形式向同盛集團收購了洋山一、二、三期碼頭資產。
2017年12月10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正式開港。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洋山港四期正式開港投入試生產,為加速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注入全新動力。根據規劃,洋山四期共建設有7個集裝箱泊位、集裝箱碼頭岸線總長2350米,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準箱,遠期為630萬標準箱。與勞動密集型的傳統集裝箱碼頭相比,洋山四期碼頭勞動力成本能降低70%,而生產效率將提高30%。
“在過去,一臺橋吊需要十幾個工人服務,而現在,只需在中控室看看電腦屏幕、敲敲手指,一個工人就可以操作幾臺橋吊。”上港集團方面向記者介紹時說,洋山四期的港口作業采用“遠程操控雙小車集裝箱岸橋(QC)+自動導引運輸車(AGV)+遠程操控軌道式龍門起重機(ARMG)”的裝卸生產工藝方案,并采用全球首創的雙箱吊軌道吊作業模式,可以在大幅度提升作業效率的同時,極大改善了操控人員的勞動環境,降低勞動強度,女性也可以成為大型港口機械的操作者。
不僅如此,洋山四期還是國內唯一一個搭載“中國芯”的自動化碼頭。其碼頭的軟件系統,主要由碼頭方上港集團自主研發的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TOS系統)和振華重工自主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ECS系統)組成,也是國內唯一一個軟件系統純粹由“中國制造”的自動化碼頭。
“世界上能夠開發該軟件系統的公司中,我們是其中之一。這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嚴俊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據上港集團方面向記者透露,通過創新引領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公司已設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行業標準12項,形成了行業標桿。現在,上港集團已經掌握了自動化碼頭核心操作系統完整的知識產權,將在積累更多運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輸出技術和管理,形成全國布局、跨國經營的新格局。
自貿區的洋山樣本
與前三期工程相同,洋山四期的建設主體仍為同盛集團。上港集團目前仍延續洋山深水港區二、三期的模式,現階段受托經營管理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并與同盛集團簽署了受托經營協議,明確在受托運營期間的管理責任與義務。在未來條件成熟時,收購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相關資產。
數據顯示,2017年,在上港集團母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023.3萬標準箱中,洋山港區整體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655.2萬標準箱,已占全港集裝箱吞吐量的41.1%。
同時,外界對于未來洋山自由貿易港區的建設進展亦保持頗高的關注度。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對上海自貿試驗區下一步改革進行部署。根據方案,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在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自由貿易港區”。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實施更高標準的“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貿易監管制度。
談及具體探索的舉措,上港集團方面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上港集團將積極推進洋山自由貿易港區建設,以業務需求為導向,推進口岸監管模式創新,促進洋山自由貿易港區貨物、資金、服務等各類要素自由高效流動,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努力形成“境內關外”自由港模式下的口岸便利性,降低航運、跨境貿易和港口物流等相關業態的口岸綜合成本。
同時,上港集團將加大洋山自由貿易港區功能拓展,提升物流增值服務,發展新興業態,為貿易提供多功能全方位服務。發揮母港的貨源集聚優勢,促進物流便利化,著力打造成為國際物流中心,通過積極吸引跨國企業將國際采購、國際配送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務項目移植上海,借助通江達海大物流平臺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物流服務功能,提供進口分撥、出口拼箱、中轉集拼等一系列物流服務,滿足物流需求。
營造一個港口“生態圈”
誠然,從2006年在港口行業率先整體上市,到2015年在A股率先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再到“自由貿易港區”的設立,上港集團的改革一直為市場矚目。向改革要紅利的同時,整體上市十二年來,上港集團的凈利潤已增長近四倍至百億元,穩居行業榜首。
最近一年的財報顯示,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4.24億元,同比增加19.34%,在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礎上,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15.36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同比增加66.25%。今年一季度,公司高增長勢頭持續。
這得益于公司這幾年堅持“港口為主,適度多元”的發展格局。面對經濟新常態下港航業發展的新挑戰和新趨勢,上港集團多措并舉,切實抓好主業生產,進一步鞏固港口競爭優勢,鞏固發展碼頭主業,港口服務效率和質量不斷提升。
在依托碼頭主業的產業開拓方面,公司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大平臺建設收獲新成果。一是集卡預約平臺,主要是來解決陸路。目前在實現提重箱、進重箱、提空箱、中轉預約等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預約到箱區功能,集卡等待時間、預約兌現率、港區管理水平等大幅提升。二是設備交接單EIR的平臺,客戶從門點開始,到裝箱、運輸、報關等所有信息錄入到這個平臺,來進行業務的申報、集裝箱的進港、海關查驗、裝船,直至離開碼頭。目前已完成了功能設計開發,實現了首單試運行。三是長江支線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的建設,解決客戶關切的問題。
同時,公司多元產業發展穩步推進。公司碼頭主業穩步發展,在切實鞏固主業生產的同時,在物流板塊方面,不斷完善物流服務功能,加快物流轉型發展,努力打造“公共服務平臺”為載體的綜合物流服務體系;在金融投資方面,先后入股了上海銀行和郵儲銀行;在港口地產方面,未來幾年也將進入收獲期。
展望未來,談及高質量發展勢頭如何保持,上港集團方面認為,未來仍將立足母港,穩健發展核心主業與適度多元化并舉,持續提升經濟運營效益和質量:
一是公司不斷深化“長江戰略、東北亞戰略和國際化戰略”,致力于構建服務于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物流體系,強化洋山深水港的國際中轉地位,逐步參與跨地區港口經營。
二是聚集科技創新,以科技興港全力推動“四個港口”建設。加快形成傳統碼頭自動化改造整體技術方案。加快推進拓展洋山支線泊位、港航道通過能力研究方案、碼頭更新改造等重大建設項目。公司還將持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包括加強科技成果推廣,重點開展岸基供電、風光儲一體化智能微電網、智能理貨等技術的推廣應用,逐步建立“四個港口”建設的關鍵技術體系等。
三是推進以港口主業為依托的多元發展,形成以港口主業為依托、與港口主業產生聯動效應的多元發展格局。包括:加強港口傳統主業與互聯網、新技術的融合,加強公司大數據資源的挖掘和應用;持續推動港口傳統服務向平臺化轉變,著重探索創新商業模式,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拓展港口物流產業,開拓第三方物流市場,推進冷鏈物流中心、空箱服務中心等建設。
根據公司十三五規劃,在穩步發展主業的情況下,上港集團將向綜合物流、港口金融等上下游產業延伸,營造一個港口“生態圈”,這亦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