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十九大報告曾指出,我國的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下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對于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高質量的發展變得更為迫在眉睫。在這一重要轉折關頭,在生態環保領域、科技創新領域都有一批率先完成產業轉型并躋身行業標桿的企業,以領頭羊的姿態,成為首批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之重器”。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十九大之后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延續十九大精神,注重高質量發展,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等目標。
顯然,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一些剛性要素工程成為現在及未來持續推進、不可動搖的重任。其中包括藍天工程,節能減排,水源地保護、城鎮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整治、土壤污染防治,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等等。
從今年一系列的環保督察行動,到最近幾輪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再到9月剛剛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執法的意見》,可以看出推動環境守法的常態化,也推動了環境治理的常態化,同時賦予了生態環保企業新的責任與使命。
而早在2016年,國家發改委、原環保部就提出,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打造一批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國際化的環保公司。
近期中國綠色創新大會公布的《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中,已有7家企業營收過百億,分別為葛洲壩、三聚環保、北控水務、光大國際、東方園林、碧水源、格林美。以它們為代表的中國生態環保企業成為縮“量”的重要標尺,提“質”的重要抓手。
以上榜的東方園林為例,這家民營上市企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傳統經濟向高質量經濟轉變的一個縮影。這家1992年從園林起家的傳統工程企業,從2012年起開始進入水環境治理行業,以“三位一體”水環境綜合治理念和高規格的人才技術體系為支撐,逐步晉升為水環境行業龍頭。
更讓業界關注的是,此前農銀投資投資30億入股東方園林危廢產業消息,再次揭開了其深藏不露的家底。原來這家企業已經在短短4年的時間內,已經在危廢處置這個技術與準入高壁壘的行業,積累了覆蓋危廢領域上下游全部的人才技術體系。
與此同時,東方園林也已經從一家傳統工程企業,轉型為一家全國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330多項水環境治理專利,130多項危廢處置技術專利,并且多項技術具有行業顛覆性價值。公司還以水環境治理和危廢處置為核心業務,形成了集規劃設計、技術研發、工程建設、投資運營為一體的生態價值提升產業鏈。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歷史大進程中,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故事顯得更加具體而鮮活。
以華為為例。在福布斯2017年品牌價值榜中位列88名的華為,是我國唯一進入前100強的企業。目前,華為擁有芯片、高端服務器、高端核心路由器、大容量數據中心、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等一系列自主研發技術,形成了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及消費者業務三大主營業務。現在華為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產品從“跟隨者”至“領頭羊”的轉變。就在10月10日,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18”上,華為正式吹響全面自主研發芯片的號角,首次宣布了華為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還發布了自研云端AI芯片“昇騰(Ascend)”系列,基于達芬奇架構,首批推出7nm的昇騰910以及12nm的昇騰310。
在華為的身邊,還有一批最活躍、最有力的行動主體,如中聯重科、海爾、華為、騰訊等,通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研發能力、加大自主知識產權投入等手段實現轉型升級,成為科技創新類的“國之重器”。
在生態環保領域和科技創新領域,之所以能夠涌現出這樣一大批轉型達人,其核心在于它們都代表了未來。“中興事件”讓我們認識到,缺少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我們會在未來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中被人卡住脖子。經常的霧霾圍城,也讓我們切身地認識到,如果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失敗,會讓我們的億萬子孫被環境污染卡住脖子。從這個角度來講,兩者的意義是同等的。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