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堅持“房住不炒”,至少要解決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房價不能再繼續快速上漲,不能嚴重脫離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房子不能違背其居住屬性;二是不能讓炒房行為破壞房地產市場秩序,不能給炒房者可乘之機。因此,必須規范購房者行為,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現在在租房居住的年輕人(18-35周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1%的受訪年輕人坦言租房給自己帶來的經濟壓力大。20.7%的受訪年輕人稱每月房租占其月收入的一半及以上。中介或二房東亂加價、房屋設施維修困難和網上租房信息真假難辨被受訪年輕人認為是租房市場三大亂象。93.3%的受訪年輕人希望降低公租房門檻讓更多青年受惠,57.9%的受訪年輕人希望政府牽頭搭建租房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堅持“房住不炒”,至少要解決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房價不能再繼續快速上漲,不能嚴重脫離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房子不能違背其居住屬性;二是不能讓炒房行為破壞房地產市場秩序,不能給炒房者可乘之機。因此,必須規范購房者行為,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
也正是在“房住不炒”的要求下,國家加大了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并把因城施策、分類調控作為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要手段,將調控權下放給地方政府。一旦哪個城市出現房價過快上漲,就由所在城市政府出臺調控政策;中央層面則重在政策把控和市場關注,對房價上漲失控地區通過約談等措施,倒逼地方政府有效控制房價,落實調控責任。
從今年7月初到12月底,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將聯合對投機炒房、房地產“黑中介”、違法違規房地產開發企業和虛假房地產廣告等損害房地產市場秩序的行為展開專項整治。這也意味著,落實“房住不炒”的工作已經全方位展開。目前,全國房價逐步進入穩定狀態,有些城市甚至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知名開發企業已開始著手轉型工作。房地產市場趨于穩定,房價也會逐步穩定。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盡管在調控政策的積極作用下,市場和價格都趨于穩定,但供求關系并沒有因為穩定而發生明顯改變,供不應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繼續把購房當作實現住房需求的最主要甚至唯一選擇,按照市場規律,房價仍有上漲的空間。一旦調控放松,仍可能出現房價上漲的現象,炒房等不規范行為也會死灰復燃。
那么,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不平衡的問題?如何才能讓房價不因為需求量過大而出現再度上漲?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而這,也正是十九大報告所要求的。只有實行租購并舉,才能有效減輕購房壓力,減輕廣大居民的購房負擔。
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就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制度建設,尤其是管控市場租賃行為的制度規范,必須在住房租賃市場起步時同步推出,而不能等到出現問題時才匆匆出臺。在此基礎上,要加大租賃房建設,尤其是公共租賃房,必須擴大規模、增加數量。深圳市提出政策性支持住房占住房供應總量的40%左右,公共租賃住房占住房供應總量其余的20%左右的目標,是可行的,也是符合住房市場需要的。租賃房比重提高,購房的壓力才會減輕,房價才會逐步穩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租金不能像房價一樣無序上漲。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毫無疑問,除了有效增加租賃房數量、擴大租賃房規模之外,如何控制好租賃價格,讓租金不步房價后塵,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當然,吸取過去房地產市場發展教訓,規范房地產市場各個主體的行為,防止不規范行為控制和影響市場,也是十分必要的。今后,除了私人房產之外,租賃房屋應當掌握在一級市場經營者手中,以避免因中間環節過多而導致租金過高或炒作租賃房等問題的出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低暟l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