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末,中國華融正推動16個房企紓困項目;截至8月末,中國信達已落地房地產風險化解項目20個
本報記者 余俊毅
自房企出現流動性風險后,AMC(資產管理公司)在政策指引下紛紛開始參與房企紓困。目前,已有兩家AMC陸續公布其在支持房企紓困保交樓方面的數據,均取得了一定成績。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MC參與房企紓困,能夠充分發揮其投行優勢,為多種復雜的房企紓困和風險化解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AMC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華融官方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中國華融正在推動中的房企紓困項目有16個,預計相關項目將實現上下游供應商10.74億元工程款、材料款順利清償,并保障22548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帶動256.89億元項目復工復產。中國華融與相關企業簽署紓困重組框架協議,圍繞“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開展深度合作。
此前不久,中國信達也公布過相關數據。據了解,截至8月末,中國信達已落地房地產風險化解項目20個,投放金額102.85億元,保障12335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實現186戶上下游供應商11.75億元工程款和材料款欠款順利清償,解決1.08億元農民工工資償付問題,兌付房企公開市場違約債券2.41億元,帶動326.29億元項目復工復產。
其實,自今年伊始,AMC就積極入場參與房企紓困。一季度,中國東方和中國長城兩家AMC先后獲批發行100億元專項金融債券用于化解房地產風險,為AMC進場拉開了帷幕。
浙商資產戰略發展部總經理馮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AMC開展房地產紓困可以充分發揮其特有的金融風險化解功能,借助在不良資產處置領域所積累的經驗與手段,起到化解房地產風險的作用,同時AMC進場也可以穩定市場信心。在實際紓困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紓困工作,在紓困工作中所形成的有效模式與方法可以進行推廣,發揮更好的示范效應。
對于AMC以何種模式來支持房企紓困,《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其主要是運用“債權+股權”等特色金融工具箱,通過風險隔離、重組紓困、資源整合、并購出清等方式來盤活地產項目。
比如,由中國華融本部牽頭推動某重點受困房企風險項目化解取得明顯成效,按照“變被動為主動”策略,成立專項工作組,深入現場研究每個項目情況,確定了分類施策、風險隔離的化解思路。通過“股權轉讓+實施重組”“信托隔離+代建盤活”“訴訟保全+以訴促談”等方式化解風險,終于使93%以上的項目實現了風險隔離,目前項目公司逐步恢復正常經營。
再比如,中國信達通過“傳統債權收購+增量資金投入+地產公司代管代建”的集團協同模式,落地原佳兆業廣州南沙“悅伴灣”項目,掃清存量債務障礙、提供項目復建資金、引入品牌代建方操盤運營,確保項目順利復工復產,完成保交樓、穩民生任務。
監管政策持續引導
AMC頻頻發力,與監管政策的持續引導有著密切關系。今年1月份,金融監管部門曾召集幾家全國性AMC開會,研究AMC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參與風險房企的資產處置、項目并購及相關金融中介服務。
11月23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也專門提到,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發揮在不良資產處置、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能力,與地方政府、商業銀行、房地產企業等共同協商風險化解模式,推動加快資產處置。
“根據《通知》的相關內容判斷,監管部門的態度是希望資產管理公司發揮優勢,在地產企業紓困、地產行業風險化解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此,監管部門也會進一步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楊海平告訴記者。
在政策鼓勵下,已有AMC陸續在接手紓困房企項目的債務。比如,近期融僑集團就發布公告表示,為實現債務重組,緩解公司償債壓力,經公司及武漢融僑置業與平安信托、東方資產等相關方友好協商,目前已就某涉房項目債務償付事項達成一致安排。根據各方一致達成的債務重組安排,東方資產以9.8億元的對價取得平安信托對武漢融僑置業18.99億元債權本金中的12億元及相關權利/權益。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MC參與房地產紓困工作中需要對危困房企開展流動性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對房企進行全方位的融資支持。在馮毅看來,AMC要以中央提出的“住房不炒”以及保持房地產行業穩健發展為基調,針對具體情況開展合理的紓困工作,大水漫灌和打政策牌開展過度融資都是不可取的。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也對記者坦言,AMC雖然當前能助紓困房企一臂之力,但對于整體的房企流動性危機來說,AMC畢竟紓困能力有限,房企更多還需依靠改善自身的經營能力來逐漸走出困境。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