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瀟
“拆遷改造不要安置房,要房票。”近期,在多個城市的拆遷安置過程中,房票成為居民關注的焦點。
與傳統的實物安置不同,手持房票,居民可直接在各地政策允許范圍內的售樓處購置新房,省去了安置房建設漫長的等待期。眼下,這一政策正在各地迅速落地。有的地區居民手持房票連夜選購房屋,帶動樓盤一夜清盤;有的地區樓市活躍度因推出房票而明顯回升,城中村改造進程也隨之提速。
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超100城(區)鼓勵采用房票安置方式對拆遷安置戶實施安置。“房票安置+城中村改造”模式落地,樓市是否被激活?該政策對數萬億元市場空間的城市更新領域會發揮什么作用?近期,《證券日報》記者深入房票先行城市鄭州進行調研,并與房企、分析師等交流,探尋房票如何對“穩樓市”形成加持力,以及房票制度的實踐路徑與突破口。
鄭州樣本:
房票制抓住去庫存“秘鑰”
“房票安置”模式并非一開始就被廣泛接受。作為2024年首批較大規模試點該模式的城市,鄭州率先邁出探索步伐,為這一安置方式提供市場實操經驗。
自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轉型期以來,鄭州樓市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商品住房庫存壓力較大,部分區域的商品房去化周期曾一度超過兩年;二是城中村改造中安置房建設慢、回遷周期長,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訴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由這兩大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制約著城市更新與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循環。
在此背景下,鄭州將房票安置作為破解困局的關鍵抓手。2024年10月底開始,鄭州市多個區域大規模落地房票政策。時隔幾個月后,《證券日報》記者奔赴鄭州進行實地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與一些城市將房票用于住房“以舊換新”或人才房購置不同,鄭州將政策重點聚焦于拆遷安置。
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鄭州的房票安置主要圍繞三個核心環節展開:首先,居民依據拆遷協議獲得房票額度;其次,憑票在相應的售樓處選購房源;最后,由政府向開發企業兌付相應的房票金額。
這一機制的關鍵轉變,在于市場化安置方式能“跑通”,由過去政府統建安置房轉向居民自主購房,契合市場邏輯,也契合鄭州現實需求,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是參與房票安置的企業之一。在2024年10月底房票制度實施后,該公司旗下項目中原華僑城一周內去化超500套。
“在預訂高峰期,我們動用了華僑城整個城市公司的力量支援,確保簽約有條不紊進行。”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截至2024年12月底,所有完成簽約的首批房票房源,政府已完成兌付,公司累計回款金額超2億元。房票安置政策,也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對鄭州市場的信心。
從幾家當地區域性房企旗下項目的反饋來看,房票制度對市場的支撐力度非常明顯。比如,正商家和寬境、凱田秀水灣等多個定向安置項目在短時間內實現“清盤”,越來越多的樓盤宣布支持房票購房。房票政策從最初的局部試點,逐步擴大至整個城市,實現由“爆發式需求”向“系統性去庫存”轉變。
“那陣子感覺像回到了樓市的高峰期。”一位鄭州房地產經紀人告訴記者,“村民連夜排隊簽約,售樓處里座椅不夠,選房區人頭攢動,有些客戶甚至凌晨趕來搶占位置。”
彼時,《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鄭州多個售樓處發現,許多項目已基本售罄,售樓大廳內擺放著大量敲碎的“成交彩蛋”,門前停有多輛大巴車用于接送客戶。“即便第二批房票還未發放,但也有客戶提前交定金鎖定房源。”一位銷售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公司樓盤一周內售出超120套新房,其中約九成為使用房票的購房客戶。
房票制度對樓市去庫存也形成了實質性影響。
2025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回顧”中提及,“創新推出電子‘房票’,解決安置任務230萬平方米、帶動商品房銷售98萬平方米,困擾我市10多年的拆遷安置任務大頭落地”。
另據最新公開數據,從2024年10月底啟動房票安置以來截至2025年1月9日,鄭州已累計核發2.37萬張房票、共計150億元。
更重要的是,2024年8月份至12月份,鄭州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實現了環比“五連增”,除了大環境回暖之外,房票安置政策功不可沒。以當年11月份為例,鄭州通過房票安置簽約商品房超過2700套,占全市當月成交量的三成以上。
樓市庫存下降之際,市場預期亦逐步回穩,企業拿地信心明顯回升。2025年2月份,鄭州迎來“蛇年首拍”,一宗住宅用地經過255輪競價,以87.5%的溢價率成交,刷新市內七區(不含東區)樓面價紀錄,成為房票政策帶動市場回穩的一大注腳。
范圍擴容:
房票模式輻射超百城
從實踐結果來看,鄭州的房票安置政策已基本“跑通”,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模式,為全國提供了有力樣本。據統計,當前房票模式已經在全國百余個城市落地實施。
在政策持續擴圍的趨勢下,一線城市亦加快步伐。今年3月份,深圳市住建局印發的《關于規范城市更新實施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房票制度,探索城市更新項目補償安置多元化路徑”。至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均已啟動房票制度,標志著該政策進入更大范圍的落地與探索階段。
目前,各地推進房票安置政策的進度不一。鄭州、廈門等地已基本“跑通”該模式,房票安置進入常態化階段,兌付機制逐步完善。例如,廈門自2024年10月份啟動房票新政以來截至2025年2月底,累計開票金額66.4億元,撬動購房金額100.3億元,去化面積31.7萬平方米,約占同期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四成。
杭州、柳州等地目前正圍繞選房激勵和適用范圍等細節,持續優化政策設計。杭州已于今年發放首張房票,柳州則在今年一季度將可選房源擴展至9000套,并對在6個月內使用完房票的居民給予5%的面額現金獎勵,提升吸引力。
廣州、南京等地統籌布局,持續擴大房票適用范圍。以廣州為例,從荔灣區率先發放首批房票,到天河區推出“跨區通用”房票,再到如今房票可以購買全市新房,政策路徑日益清晰。南京也在近期加快推進步伐,今年3月31日,南京宣布將既有庫存商品房全面納入“房票超市”,同時加大金融支持,推行“全城通兌”及“電子房票”,提高房票的適用范圍與便捷度。
房票政策不斷擴圍之際,資金兌付的及時性上升為市場新焦點。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現房銷售情況下,目前多個城市房票兌付周期在3個月之內,政府在兌付流程與周期控制方面已建立較為成熟的機制。
“一般來說,保障房票兌付的核心資金來源為拆遷土地的出讓收益。同時,各地也在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支持,包括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城市還通過發行閑置土地專項債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以增強政策的持續執行力與覆蓋面。
政策不斷完善,支持機制逐步健全,房票正走出“試驗區”,進入更多城市城中村改造的“主戰場”。
破冰突圍:
助力化解舊改難題
2025年,為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進貨幣化安置,計劃在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規模。這意味著,不少待改造規模較大的城市,在2025年將按下“加速鍵”。
長期以來,城中村改造面臨多重挑戰。其一,地方政府需負擔動輒數億元的安置房建設費用,改造壓力不小;其二,房企受制于流動性壓力,投資能力下降,舊改項目陷入“拆得慢、建不快”的滯緩局面;其三,拆遷居民存在數年以上的安置等待期,期間費用以及安置房交付等問題,都需要解決。
如何加快拆遷安置進度,又能兼顧居民權益、開發商利潤、政府財政?眼下,房票正成為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抓手,將在城中村改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房票提升了安置效率。相較于安置房動輒數年的建設周期,房票讓居民得以快速選房入住,顯著縮短了過渡期時間;另一方面,房票回款預期明確、兌付流程規范,不少陷入資金困難的城中村舊改項目得以重新啟動,提升了整體保交樓進度和企業信心。
“核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常常因為土地資源有限、拆遷困難、沉淀資金過高而無法大規模推進。房票安置模式可引導居民購房實現異地安置,降低對原地回遷的依賴,釋放更多土地資源用于開發。”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也是多地致力于打破房票使用區域性限制的重要動因。
“推動城中村改造,不僅能夠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還能釋放出大量優質住宅用地,為更多‘好房子’的落地創造條件。”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票+城中村改造”模式開始大面積鋪開,也成為推動增量市場發展的新模式。
“未來,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規模和力度都會加大。各地可將貨幣化安置與房票制度結合、將收購存量商品房作為安置房與城中村改造結合。”中指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或在2025年新房銷售中發揮實質性帶動作用,成為促進新房銷售止跌回穩的關鍵舉措。
展望后市,用好房票制度“金點子”,對房地產行業和房企來講,無疑是巨大的商機,亦有望推動行業加快向新發展模式過渡。
(編輯 張博)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