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
資產市場,有它的情緒指數。情緒跳躍會影響資產價格。有時一個子虛烏有的傳聞,也會導致價格激烈波動。
比如,最近有個公眾號不負責任地P圖,制造了一個國務院發文取消限購的謠言。當天有幾個朋友不無興奮地來向我求證,我直接回復:沒有常識。
國辦2018《關于開展涉及產權保護的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有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財產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各類產權的規定,不當限制企業生產經營、企業和居民不動產交易等民事主體財產權利行使的規定,以及在市場準入、生產要素使用、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方面區別性、歧視性對待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的規定,將進行清理。
全文一個字也沒有提到商品房限購。個別自媒體不曉得是無知還是有意,據此炮制出取消樓市限購的內容來。雖然當天它就公開道歉了,但已經造成極壞的影響。順便說一句,按照該謠言的邏輯,不僅樓市限購要取消,車市限購也要取消。完全是沒有根據的瞎說嘛。
這樣缺乏常識的謠言短時間也能被廣為傳播,不是說地產界全都失去了理性判斷,而是他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與資本市場相似,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消息。換句話說,它更多是一種情緒性表達。而非理性的情緒滋生蔓延的土壤,又與當下市場現狀有關。
如你所知,樓市已呈現出下行的跡象,具體表現為去化放慢,回款遲緩。有些房企已開展打折促銷活動,其中甚至包括限價房、限競房項目。為此,個別地方還出現了前期業主圍攻售樓處的現象。之前我寫過文章,此風不可長,茲且不提。
與這些市場現狀相關的另一種情緒表達,就是“樓市寒冬論”。我也寫過幾篇文章,目前的市場下行,是此輪嚴厲調控后的正常調整,而且是已經遲到了差不多一年的調整。過慣了順風順水的日子,稍不如意就大嚷冬天來了,實在過于夸張。
還有些為了吸引眼球的自媒體,列舉兩三個樓盤降價的極端案例,就大寫什么房價已經或即將暴跌。人為制造出樓市的恐慌情緒。類似的,宣稱萬科改造深圳城中村大幅推高了租金,從而制造出住房租賃市場的恐慌情緒,都是一樣的不負責任。
認真分析這幾種市場情緒的底層,其實暗含了一種訴求,就是希望政府再次救市,救樓市。這也不奇怪。回顧過去的多輪調控,每當樓市出現一點下行苗頭,就會有這類觀點或者說期望冒出來。現在來看,那些下行、調整,哪里算得上是真正的下行、調整呢?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早就呼吁那些擴張激進或者追求彎道超車的房企,控制節奏,把速度降下來。不能因為三線城市逆市大漲你就也全力殺入,因為2017年價量齊升你就以為2018年還將如此并制定出超出財務底線的目標。
如果房企對當前樓市下行缺乏應有認知,就必須作出調整,不應抱持不切希望的救市幻想,但對樓市前景過度悲觀也要不得。不要讓非理性情緒信號干擾了理性判斷。
讓我們重溫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給樓市定的基調: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這個基調仍然是指導房地產市場的指引。我個人的理解是,在作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基礎的長效機制建立之前,樓市的關鍵詞是穩定。以房價為例,穩定,不是說一分錢不漲不跌,而是不能大漲大跌。請注意,個別區域少數樓盤的下跌,不能代表整體的大跌。
樓市的穩定,既包括確保當下現實的穩定,也包括預期的穩定。所以中央提出“合理引導預期”。不要讓非理性的情緒干擾了市場的穩定。
樓市當下現實的穩定,包括了調控政策的基本穩定。即,限購政策短時期內不會取消。限購限貸限售等限制性政策,其核心說到底是去除房地產的投資化、投機化。但并不是說調控政策是固定不變的。分類調控、因城施策的調控原則,實際上授予了地方政府根據市場情況完善、微調的裁量空間。
舉個例子。最近一段時間,有些城市的土地出讓,出現了流標增加的現象。房企不敢拿地,與樓盤去化放緩、資金面略緊有關。從地方政府這方面來說,需要保持投資的基本穩定,包括房地產投資的基本穩定;從房企這方面來說,長遠發展,需要不時補充土地儲備。
因此,有的城市可能出臺一些措施,比如,略微下調房企的土地入市門檻,將房企繳納土地出讓金的期限適當放寬,比如3個月延長到6個月、9個月甚至12個月。這是合理的調整。但你不能據此解讀說它是在放松調控。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