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煒
作為游戲及動漫愛好者的盛會,8月2日,隨著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以下簡稱ChinaJoy)開幕,諸多玩家齊聚上海。
但與之相伴而來的,是巨大且動態的人流成為現場服務的最大難題。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ChinaJoy單日入場人數最高近12萬人次,4天合計入場35萬人次。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此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計今年觀展人次比去年還將上升。
8月4日,ChinaJoy發布官方數據顯示,8月2日開幕當天觀展人次為10萬;開展次日(8月3日)恰逢周六,吸引了約13.5萬人次觀展。
大麥網現場系統負責人、ChinaJoy項目現場總控仲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ChinaJoy首次推行了潮汐閘機核驗技術,并采用大規模無紙化入場,無紙化率較去年提升20%。據了解,此次ChinaJoy90%以上的購票用戶是憑電子票掃碼入場,創下了中國單場次游戲展無紙化入場規模新高。
提高黃牛制假成本
《證券日報》記者在8月2日下午前往ChinaJoy現場時發現,雖然場內場外都熱鬧非凡,但在檢票入場這一環節上,卻并沒有出現想象中的擁堵,甚至無需排隊。在場館入口處設有多個閘機及安檢處,用戶憑手機二維碼(電子票)即可迅速入場。
“確實出乎意料”,有玩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總覺得ChinaJoy人擠人,花在買票、排隊檢票、安檢上的時間太多了,等入場感覺都要閉展了,所以才懶得來”。而在聽聞記者的體驗后,其表示“那今年要來看看”。
仲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ChinaJoy的3個展區共89臺閘機,雙向進出設計,人均1秒內完成核驗,整體入場速度較紙質票提升2倍。“雙向閘機意味著可以依據觀展高峰時間段,切換入場及離場模式,進而加快人員流動,避免排隊”。
而除了有效縮短入場時間外,電子票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黃牛黨”。
在這種情況下,電子票的優勢開始顯現。“我們采取的動態電子票每分鐘刷新,打破了靜態電子票可以被復制、傳播的壁壘,有效避免了黃牛盜票,”仲毅表示,因為有數據化的載體,被復制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大麥網無紙化項目負責人高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數字鏈路全程監控、跟蹤,可以把追查做到可視化,防控功能大大提高。”
無紙化或成大勢所趨
事實上,除線下無紙化服務外,由電子票衍生的線上導覽也成為今年ChinaJoy用戶體驗升級的重要一環。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憑借一張電子票,用戶可以隨時獲取包括展覽時間、地點、內容、周邊交通、飲食、天氣等在內的各類信息,并可依據線上展會攻略、實時在線圖片直播等,靈活安排觀展路線。
“包括我們設置的‘轉贈功能’、電子票務的‘身份證功能’,能夠方便用戶在忘帶身份證或者突發情況無法到場時,有解決辦法”,高初向記者解釋,一旦數據化以后,用戶入場的資格就是“認你這個人”,而不是“認你這張票”。
“以前我們票丟了,誰也說不清,但數據打通后,可以通過多個數據手段來確認個人信息”,高初表示,依托阿里生態體系,包括支付寶、大麥、手機賬號等,都可以作為一種身份信息憑證,“都是以個人作為主體入場,享受觀演、觀展的權利。所以做無紙化的方向,就是做到人、票、證合一。”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ChinaJoy第二次采用大規模無紙化入場,但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無紙化率提升了20%。
“技術不是問題,規模化應用才是考驗。”仲毅表示,90%以上可售票的無紙化在業內看來基本等同于純無紙化項目,人流越大意味著現場基礎網絡穩定服務能力、數據化票面的量產能力,以及電子化核驗快速準入能力的門檻越高。三種能力同時高配支持,才能實現無紙化的批量應用。
有不少業內人士私下向記者表示,此次ChinaJoy電子票所帶來的便利性有目共睹,無紙化或將逐漸成為演出展覽行業的大勢所趨。
據了解,2018年,大麥網無紙化項目開通比例為50%,主要集中在劇院和游展類項目。而今年起,無紙化將推廣到大型音樂節現場,如太湖迷笛音樂節、天漠音樂節等。“隨著大麥整個技術能力的沉淀和升級,今年無紙化項目的開通比例有望提升至80%。”仲毅表示。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