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集團CEO 王振東
尊敬的趙子忠副社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證券日報的邀請,也非常高興能夠借此機會向大家學習。今天的論壇有幾個關鍵詞:疫情、線上、線下、教育與資本、破浪與融合。接下來我的演講將圍繞這幾個關鍵詞展開,主要講一講四個問題:
如何看待這場疫情對教育行業的影響?我覺得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今年上半年大家也都看到線上教育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在政策層面國家提出了六保,其中保基本就業排在了六保之首。前一段時間教育部也發了一個文件,力爭在明年6月份之前要完成政策性崗位招錄工作。在資本層面,我看到最近一筆對教育領域的投資十幾億美金,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這些其實就是我們面臨的千載難逢的機遇,那么挑戰是什么呢?今年上半年很多線下機構日子肯定都不好過,我們都深有感觸,對于很多內功不扎實的機構,疫情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上半年中公的情況也不是非常樂觀,大量的考試延后了、推遲了,可以看一看第二季度的財報是虧損的,但第三季度扳回來了。但是正是因為這場疫情的到來,更加堅定了我們做教育的初衷,堅定了我們對做教育本質的理解。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機構迷失了,亂花漸欲迷人眼,開始急病亂投醫,距離教育的本質越來越遠。所以我覺得挑戰是什么?就是能不能堅守我們做教育的初心。
總體來說,我覺得大家還是要保持樂觀的,因為逆風中更適合飛翔,通過這場疫情我們也看到到底是熱愛教育行業還是為了賺快錢,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珍惜今天還留在你身邊的這些戰友們。通過這場疫情其實我們也看到企業內部運營的諸多不足和短板,才能迎頭趕上。通過這場疫情把那些不太好好做事情,試圖投機取巧的人淘汰出局,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良性的競爭狀態,我們也更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保持樂觀、保持平和的心態,做我們該做的,回歸教育的本質,我覺得這是我們面對疫情、面對災難、面對危機該有的基本態度。
談一談我對線上和線下的一些理解,今年上半年線上確實是風生水起,做得非常不錯,投資機構也非常關注,是不是線上取代線下成為了一種可能?我覺得距離還是比較遠的。為什么這么講呢?這與教育教學的本質屬性相關,中公做線上教育做得比較早,我們其實特別關注科技對教育的影響,2001年到2002年的時候,我們最早開始對來不了線下開課的這些學員錄光盤,通過光盤給大家補課,跟線上沒關系,但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教學除了線下面對面的方式,還可能有其它的方式。2003年非典出現,我們開始基于56K貓、窄帶技術,基于圖片壓縮的技術開始了第一代的線上教學。到了今天的“雙師”,中公在線上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成熟,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現在線上的營收占比也超不過百分之三十。
為什么?還是剛才講的,回到教育的本質,教育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老師和同學之間相互互動的過程,中公有一種課就是長線的封閉班次,老師和同學之間要在一塊同吃、同住、同學習,可能在一個比較封閉的酒店,少則兩三天,多則兩三個月,考研可能半年時間,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隨時有問題隨時解決。試想一下,通過電腦、通過線上怎么解決?因為現在考試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真的是特別刻苦、特別用功,巴不得老師二十四小時跟著他們,隨時有問題隨時問。所以為什么線下這種方式學生這么喜歡?因為更加有效,更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且我們線下收費的客單價一定是比線上高很多倍的,我們的學員是愿意為了更有效果的教學方式、教學產品付費,這是現在對于中公的特點來講線上和線下的基本情況。
單純做線下當然也是有弊端的,今年的疫情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因此我覺得只有線上和線下結合才是未來的趨勢。很多人把線上和線下對立起來,我覺得現在還不太恰當,本質上線上和線下不是一對矛盾,只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適合哪種我們就提供哪種。對于偏遠地區的,為了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享受北京好的師資,我們采取雙師的方式,但是有很多的學員是愿意通過線下的方式面對面來學習的,所以線上線下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互補的關系。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不管線上還是線下,產品和研發總是第一位的,離開了產品、離開了研發,純粹談技術、純粹談線上線下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下面談一談教育和資本的關系,大家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教育一定是個苦差事,別想著賺快錢。教育靠的是耐心、靠的是細心、靠的是堅持、靠的是毅力。對于資本來講,可能需要快回報、高利潤的回報,其實這就是一對矛盾,怎么解決這個矛盾就很關鍵。我覺得教育要借力資本一定要注意:首先三觀要合,兩家對教育的規律和本身要有基本的契合度,資本的進入和退出要符合教育的規律,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資本進來以后做什么,我覺得還是要把錢放在產品上、放在研發上、放在教學上、放在服務上、放在幫學員提高硬件軟件的環境上,而不是打廣告,不是搞人才挖角大戰,不是純粹為了買流量,你會發現風頭過去之后一地雞毛。所以說資本挺好的,但千萬別用錯,如果把資本用到真正助力教育的地方,我覺得這是資本的福報,也是教育的福報。
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這次疫情終將會過去,但是未來可能還會有下一次疫情,甚至比這一次疫情更大的危機一定在前方等著我們。我覺得這次疫情給到我們的啟示仍舊是我們要回歸到做企業的本質,回歸到做教育的本質,回歸到我們的初心,筑好護城河、練好內功。
首先我覺得還是要明白我們做教育自身的定位是什么,好多的教育公司愿意把自己描繪成一家科技公司,中公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始終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家教育公司,我覺得這有本質上的差別,為什么這么講呢?如果你是一家科技公司,你關注的重點、你工作的重心、你投入的方向一定是在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定是在技術產品的升級和迭代,反而忽視了教育產品的研發和教育教學服務方面的投入和影響。大家要注意,學生只有把題做對了成績才能提高上去,特別是對于應試教育、職業教育、考試類教育來講這是本質。
做企業、做教育,創始團隊也好、管理團隊也好、經營團隊也好,一定要老老實實在辦公室待著,勤勤懇懇地工作,認認真真地做事。中公其實還是比較低調的,我們的高管很少參加類似的會議,為什么?因為企業的內部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點,外部環境改變不了,你知道就行了,了解就行了,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企業的內部,踏踏實實地解決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問題,這是企業家應該關注的。勤奮很重要,人和人之間有差別嗎?肯定有但付出是有區別的,別人工作八小時,我就工作十五個小時,別人一周工作五天,我就一周工作七天,全年無休。所以這個時代誰也不比誰聰明,做教育培訓要真正把我們的功力放在企業內部,不是混圈子、混人脈,所以不要太過于抱怨外面的世界,不要隨大流、不要看熱鬧,多關注內部,內部才是根源。
我覺得做教育要關注研發、關注教學、關注服務,民辦的教育培訓領域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我覺得現在最大的矛盾仍舊是我們的供給和學生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給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更有特色的教育產品,這是最大的矛盾。做好這幾件事恰恰就是我們做教育希望的,我簡單地展開一下,談一談中公教育是怎么做的,其實我們主要堅持的是四點:
研發的專業化、老師的專職化、渠道的直營化和服務的精細化。
研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中公上下大概有四千多人的專職研發團隊,每天針對一百多個考試的項目,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不同考試類別,幾百個小的考試項目去做針對性的研發,這是我們的特點,但我覺得教育行業大同小異,認認真真做研發是王道,這種研發也是專職化、專業化、系統化和規模化的。
師資團隊的專職化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呢?就是解決文化認同的問題,只有專職老師才能有基本的文化認同,才能傳遞我們的教育價值、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懷,這是兼職老師做不到的。大家要注意,你的研發做得再好,兼職老師只會按照他自己的習慣去講,這是最大的問題。
渠道的直營化解決的是市場執行力和忠誠度的問題,今年上半年疫情來了,有多少代理商跑路了?大家都能看到,直營團隊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問題,而且能夠保證服務的高質量和工作的標準化。
服務的精細化主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呢?我們的產品交付完了,課上完了,這個事是不是就結束了?我們要跟我們的學員、我們的客戶做長久的朋友,就必須解決價值上的認同。當學員感受到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的背后有一個團隊、有一群人在為他堅守的時候,他的努力、他的心血、他的汗水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他能看到希望、看到光明,這個時候價值認同就出現了,我們就能做永久的朋友。
歸根到底,一個教育企業能不能做好就是看你的創始團隊、你的管理團隊在產品上、在研發上、在教學上、在服務上到底投入了多少,一天有多少時間是在辦公室里面,在我們教學產品的一線踏踏實實干事情,就取決于這一點。很簡單,但我覺得也很本質。
接下來講一講情懷,我覺得做教育還是要講情懷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公教育之所以能夠走得這么遠、做到今天這個規模,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起著根本性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善良的人,就這五個字,我們把它描述得非常簡潔,其實這就是我們做事情的起心動念。其實我可以告訴大家,很多的事情給我們這種啟示。一件事情無論一開始有多艱難,只要起心動念是好的,是為別人考慮的,是為了服務別人、幫助別人的,不管這個過程有多艱辛,它的結果一定也是慢慢會變好的。如果你的起心動念一開始就是為了錢、為了權力、為了地位,不管你一開始有多順利,最后的結果一定會變得很糟糕。大家可以體會體會,起心動念很重要、發心很重要,就是還是要回到初心,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也希望大家能夠把這種精神傳遞給我們的客戶、傳遞給我們的同事、傳遞給我們的社會,讓人性更加溫暖、讓社會更加和諧。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我們要不忘初心,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正如剛才主持人所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踏踏實實地服務我們的學生,教育才有希望,中國才有希望。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